【双动力】HIFIMAN混动头戴耳机iSvarna试玩手记

春风不度玉门关,又见才子伴乐谈

图片

在前几期节目里面,我们谈及了HIFIMAN/高登的大型电子管台式耳放GA10,这是与HIFIMAN的HEKU搭配的官方CP,在线下的广州耳机展上,我们其实还看到了GA10与另一台耳机的组合,这个耳机是HIFIMAN于2024年下半年推出的一款中高端头戴式大耳,也是今天的主角,iSvarna混动式耳机。这个混动,并不类似于汽车领域的油电混动,而是不同单元的组合,iSvarna这个大耳是双单元设计,平板单元负责全频的信息还原,动圈单元则负责补充300hz以下低频的还原。

图片

在音响行业,扬声器多频多单元早已是主流,单一的全频音箱反而异类,在小尺寸耳塞,尤其是入耳式耳塞的市场上,多单元混合耳塞也占据绝对多数,但是在头戴耳机这个领域,倒是很少见到多分频多单元的做法,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其实两个字可以概括:距离。一句话概括就是:可能存在明显相位失真的距离。以音箱或者多单元入耳耳塞为例,来自音源和放大器的前端信号,进入音箱或者耳塞之后,要经过分频器进行分路,然后各自频段的信号进入对应的发声单元。因为物理特性的天限,信号在分频之后,高中低频很难做到绝对的同频,难免会存在相位失真,说白了就是同一时段的高低频信号,到达各自的单元的时间,会存在微小的差别。而对齐相位的办法,在音箱设计上,我们往往会见到高音单元和中低音单元存在“一前一后”的设计,通过物理位置的摆放,修正分频器上避免不了的误差。在耳塞上面也是一样,我们常常看到透明腔体里面错综复杂的声学通道,也是力图调整各个频段声音的行进距离,最终统一在出声口混合,再传递到耳道。但这个设计在头戴大耳上面用的不多,一方面,很多头戴大耳单元尺寸都在50-100mm,这样口径的单元全频响应也会比较容易做好,可以规避分频的做法(类似一只标头走天下),另一方面,头戴大耳的结构决定了用家的耳道近距离正面面对单元,使用多单元如果不采用同轴设计的话,单元间就会存在夹角,容易出现新的相位失真,调整起来也是不太容易。

图片

换言之,多单元音箱虽然单元间距大,但是聆听距离远,考虑空间因素,相位调整相对容易,多单元耳塞尺寸小,可以做内部声道设计,且出声口位置固定紧贴耳道,也比较容易调整相位。唯独头戴大耳,整体不大不小,聆听距离不近不远,分频反倒变成了困难。我以前玩过的多单元头戴,比较有印象的只有AKG的几款,包括老K240EP(无源从振膜),K270/280/290(双单元),K340(驻极体)。其中,双单元的K270/280/290,两个单元与耳道均呈45度角,避开了相位失真,但俩单元尺寸目测是一样的,所以算不算“分频”?个人觉得更接近于功率分摊。而K240EP则是主振膜+周围一圈从振膜,加强了整体低频响应,但从振膜是无源的,且耳机内部也没有分频器,所以K240EP主要还是靠中间那个动圈振膜的,其整体思路还是传统的单单元头戴。而K340在我看来才算是完整的多单元分频的头戴耳机产品,它使用了驻极体单元(搭配小型的升压驱动)去补充还原高频和极高频的信号,拥有完整的分频系统,也曾经一度成为最接近静电耳机听感的动圈耳机之一。但观众们也许已经注意到,iSvarna和K340在分频的主次上面,有所不同,驻极体偏高频,而iSvarna的动圈是补低频的,这是我觉得iSvarna设计上聪明的地方,因为,低频的方向性没有高频那么强,用全频平板+低频动圈的组合,更能避免非同轴化带来的相位失真(这也是K240EP采用从振膜补充低频的优势。)

图片

另一个技术进步表现在于,当年的K340虽然设计经验声音不俗,但驱动难度同样不菲。但我们来看看iSvarna的参数:16欧的阻抗加上93db的灵敏度,相对是更加容易驱动的存在,官方的原配线材是三根线,其中一根线就是3.5mm单端耳机线,侧面也可以说明厂家眼里的驱动门槛和使用场景,也就是说你确实可以用便携类的前端进行驱动,比方说我用水月雨的DISCMAN直推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声压,但大家也都清楚,声压是声压,动态是动态,实际试玩的这阵子,我还是老老实实用台式设备去驱动iSvarna的,毕竟也是个一万大几的耳机,前端的信息量给不到位,它也会无情放大缺陷的。我最近用来搭配比较多的前端有歌诗德X26+ElevenAudio的方程式,或者是德森瑞M1一体机,偶尔也会用飞傲K17一体机去推,其实到了台式设备,驱动力基本不会有问题,主要还是音源和放大器本身的个性与iSvarna的叠加搭配。

图片

在HIFIMAN家族众多耳机产品里面,iSvarna是少数会在前10秒就迅速给我深刻印象的一个,因为这个耳机的低频第一耳朵就抓住我了,下潜极深,量感也即为扎实,凶猛的同时还非常干净迅捷,甚至有一点歌德PS1的感觉了。这种极具弹性和量感的低频,让我第一时间就找出了奥斯卡彼得森三重奏的爵士乐去聆听,爵士乐的灵魂之一就是BASS,而iSvarna凭借扎实的低频和同样浑厚的中高频,将爵士三重奏的即兴元素发挥得非常出色。无论是低音大提琴的牛筋弹跳,还是钢琴的清脆音符,iSvarna都能够把那种自由的氛围充分还原,不得不说这个低频动圈单元为爵士音乐提供了充沛的低频表现,鼓点沉稳有力。换成Ella Fitzgerald的唱片,可以感觉到中频的人声和萨克斯风的音色十分自然,清晰且富有层次。

图片

再说说古典音乐的表现,由于iSvarna是全频平板单元搭配低频动圈单元的组合,平板单元一向也是HIFIMAN的拿手绝活,在驱动充分的时候,iSvarna能营造出精确宽广的声场,特别是在空间立体感的塑造上更为突出。无论是听布兰登堡协奏的微小细节,还是大编制交响乐中的层次感,iSvarna都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方面,hifiman的技术积累功不可没,隐形磁铁和纳米振膜的黑科技都必须加持了,这使得单元的综合表现尤为突出,无论是弦乐的层次、还是歌剧声乐的细腻表现都,各类信息量都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来。尤其是在大编制交响乐中,iSvarna能够展现出宽广的声场,在这个大框架的空间里,乐器群的位置和动态表现都得到了良好的还原,乐器的质感都是偏厚重饱满的类型。这里做一个同品牌对比, iSvarna和价格相似的HEKU两者对比的话,我会在爵士乐、流行人声和器乐独奏方面更加倾向iSvarna,在器乐协奏类音乐上,个人觉得HEKU更有优势,因为后者的交响乐空间感更自然一些。

图片


文末我想说,在HIFIMAN目前的产品线中,iSvarna的定位还是挺独特的,它是混合单元架构的开创者,也恰好处在“商业技术验证”与“大规模化量产”的临界点,如同北欧神话里连接九大世界的彩虹桥,链接着HIFIMAN消费级与Hi-end级产品线的断层。同时,也受益于动圈和平板单元的技术优势互补,iSvarna的音质表现也非常多元,无论是古典音乐的细腻、爵士音乐的情感表达,还是流行音乐的动感,iSvarna都能够很好地应对。虽不是旗舰型号,但它却在音乐适配的广度,以及声学性能之间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平衡点,算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宝藏产品。这阵子我常常会在深夜用iSvarna搭配方程式耳放,单端甲类耳放的暖色涂抹在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的钢铁洪流之上,竟生出几分"大漠孤烟直"的苍茫意象。也许两个单元和肖五内在的两个意向之间,会有某种共契吧。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