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9时26分,重庆市大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信息采集员王亭鑫巡检时,发现棠香街道一环北路东段89号门口人行道上通信井盖松动、周边破损,存在安全隐患,立即上报到“数治窨井盖”应用管理平台。平台受理后,1秒确权明责,根据窨井盖多跨事件流程推送至区治理中心协同处置,于当天下午2时29分整改结案。
工作人员正在查看“数治窨井盖”应用运行情况(大足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高效解决松动破损窨井盖问题,得益于数字重庆建设的实施。自2023年数字重庆建设启动以来,大足区持续深化对“一件事”场景的认识和把握,聚焦发展、服务、治理典型任务,推进数字化集成改革,形成了一批具有“大足辨识度、重庆影响力”的改革成果。
据了解,“数治窨井盖”应用建设工作启动后,大足区聚焦窨井盖“管”“治”两项核心职能,迅速开展了窨井盖专项检查和全覆盖普查。通过“窨井盖建档赋码”,为每个窨井盖建立电子“身份证”,赋予二维码,纳入“一张图”管理,既明确了权属,又厘清了权责。与此同时,安装二维码铭牌2000余个、智能感知监测设备440套。
“智能感知监测设备可对窨井盖进行24小时在线监测管理,一旦感知设备发现井盖异常打开、倾斜、位移及井内出现危险气体超标、积水预警等问题,会第一时间将预警数据实时传输至应用管理平台,通过联动AR视频可视化功能场景,迅速直观查看窨井盖周边实际情况,精准判断事件严重程度与影响范围,根据设定的三级应急预案标准,启动事件响应。”大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主任蒋廷婷介绍,智能监测设备感知与人工巡查相结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窨井盖监管网络。
数据显示,依托物联感知设备报警、二维码扫码上报等功能,窨井盖明责时效由2小时提升至1秒,窨井盖事件从发现到处置,由平均6小时缩短至30分钟。不仅如此,丰富多样的窨井盖问题上报渠道使得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不再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逐渐演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大合唱”。这一转变,使窨井盖问题发现率由25%提升至98%、投诉率下降97%。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大足区“数治窨井盖”应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去年12月,大足区已与市城市管理局签订“数治窨井盖”应用全市共享协议,完成全市41个区县事件贯通,推送多跨事件295件。系统已成功在忠县、武隆等区县试用。当前,大足区正迭代升级“数治窨井盖”应用“三张清单”和应用开发技术方案,梳理全市复用共享内容19条、绘制事件流程图11张,并收集各区县在“数治窨井盖”应用全市复用过程中的问题21个、优化应用功能7个。
“数字赋能,让城市治理更有方。”大足区城市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尹光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小井盖”治理为重要切入点,聚焦数字赋能和“大综合一体化”,逐步扩大窨井盖智能化管理辐射范围,深化数据应用,不断提升窨井盖状态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撬动城市治理大动脉,积极链接全领域、全方位、多元化的城市神经末梢单元,为重庆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监督评价、复盘改进提供支撑。(谢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