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3

1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狼疮性肾炎:流行病学特征与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编者按: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深入了解LN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机制,对提升疾病防治水平意义重大。近年来,相关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为全面认识LN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

图片



一、流行病学特征


SLE发病率与患病率存在显著地域差异。全球范围内,SLE发病率约为5.14/10万人年,患病率达43.7/10万人,影响着约341万人。然而,在79.8%的国家,SLE流行病学数据缺失,这给全球疾病防控带来了困难。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LN在肾活检诊断中的占比各不相同。例如,美国为7%,挪威和比利时均为4.1%,德国为5%,西班牙为8.7%,中国为7.5%,日本为6.5%,印度为9.4%,哥伦比亚为17.8%,塞内加尔为13.7%。这种差异与种族、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

总体而言,LN在女性中更为常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5。在30~39岁年龄段,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10倍,而在60岁以后,两性发病率趋于接近。

LN患者预后不容乐观,10%~30%的患者在疾病发生后的10年内会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不同种族和性别的患者预后存在差异。西班牙裔和非洲裔患者疾病活动度高、复发率高,更易快速进展为CKD并出现早期死亡。而在白种人LN患者中,男性以及诊断时肌酐水平升高是CKD的独立预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LN预后影响显著,贫困是LN进展的重要风险因素,无论何种种族,贫困患者更易出现疾病恶化。




二、LN的免疫机制



(1)



自身抗体的致病作用


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IC)在LN肾脏炎症中起关键作用(图1)。自身抗体的产生需要细胞外DNA作为来源,异常凋亡导致细胞释放的DNA可刺激自身抗体产生。针对核和细胞抗原的自身抗体形成IC后,在肾小球和间质中积累,激活补体系统并招募免疫细胞,引发炎症反应。

图片

图1. 肾源性免疫复合物导致LN的机制


抗DNA抗体是研究最多的自身抗体之一,它与DNA结合形成IC后,不仅可在肾小球沉积,还能被先天免疫细胞摄取,使核酸与细胞内传感器相互作用,激活细胞并释放细胞因子。此外,传统自身抗体如抗双链 DNA(anti-dsDNA)、抗烯醇化酶 1(anti - ENO1)和抗组蛋白 2(anti-H2)IgG2 等,以及新发现的自身抗体如抗超氧化物歧化酶 2(SOD2)、抗修饰/单体C反应蛋白(CRP)和抗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抗体(ANETA)等,都参与了LN的发病过程。不同自身抗体可与肾脏固有细胞和浸润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引发多种生物学效应,如抗心磷脂抗体(aCL)可诱导系膜细胞凋亡,抗dsDNA抗体可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胞外陷阱(NET),增加免疫原性。

(2)



补体的双重作用


补体在LN发病机制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早期补体成分对IC的有效清除可保护机体免受LN侵害。遗传缺陷导致补体功能异常时,IC清除障碍,增加LN发病风险;另一方面,补体的失控激活会促进肾脏损伤。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均参与LN发病过程。在SLE患者中,过度的补体消耗是其特征之一,血浆中C3和C4补体分数降低间接反映了IC形成和免疫活动增强。C3降低与肾脏病情复发相关,可能是由于肾脏中C3激活促进炎症反应,并暴露C3b表位,进而产生抗补体抗体。此外,循环中补体裂解产物如C3dg、iC3b 和C4d水平升高,以及细胞结合的补体激活产物如红细胞结合的C4d,都与LN疾病活动和不良预后相关。

(3)



维生素D缺乏的影响


维生素D缺乏在SLE患者中较为普遍,这与患者为避免光敏而减少日晒、糖皮质激素(GC)和羟氯喹(HCQ)的可能干扰以及存在针对维生素D的自身抗体等因素有关。维生素D具有复杂的抗增殖和免疫调节功能,其水平与C3和C4补体分数的消耗以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相关。研究发现,LN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于无肾脏受累的SLE患者,且肾脏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表达降低,与LN活动指数呈负相关。此外,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维生素D合成酶1α-羟化酶的表达也显著降低,且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

维生素D可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肾脏炎症,保护足细胞免受自身抗体损伤,维持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在LN中发挥重要的肾脏保护作用。

(4)



浸润免疫细胞的作用


多种浸润免疫细胞在LN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在SLE发病中逐渐成为关键角色,SLE患者造血功能失调,导致骨髓来源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出现炎症启动和髓系偏向分化,紧急粒细胞生成和髓外造血增强,使中性粒细胞从骨髓释放增加。这些中性粒细胞参与内皮和肾脏损伤。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肾脏与LN病情严重程度及进展为ESRD的风险增加相关。浸润的巨噬细胞发生表型改变,从炎症巡逻单核细胞转变为吞噬细胞,再到能分泌补体成分的抗原呈递细胞,这一过程导致吞噬功能失调,凋亡细胞清除障碍,加重肾脏损伤。

在LN患者中,T和B细胞选择性在肾脏积累。T滤泡辅助细胞(TFH)和Th细胞是SLE中重要的致病CD4+T细胞亚群,活动期LN患者外周血中TFH/Treg比值升高,且TFH1细胞浸润肾脏。B淋巴细胞在LN发病中也存在异常,如记忆B细胞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抗体产生增加。




三、总结



LN的流行病学特征复杂多样,受种族、地域、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境(包括紫外线、空气污染、病毒感染、肠道菌群与食物因素)、免疫等多个方面,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入研究这些方面,有助于开发更精准的诊断方法和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从而改善LN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Roveta A, et al. Int J Mol Sci. 2024; 25: 8981.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