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重奢商业面临大洗牌,GUCCI、PRADA等品牌关闭门店,CHANEL、LOEWE等品牌在上海国金中心、静安嘉里中心等商圈布局。
2.传统顶奢品牌收缩阵痛,同时新玩家如港置地、太古地产等进入上海重奢商场,竞争加剧。
3.由于消费寒潮,上海部分商场如芮欧百货、大丸百货等面临品牌调整,租金下降。
4.然而,上海恒隆广场、港汇恒隆广场等顶奢商场依然保持强劲竞争力,挑战与机遇并存。
5.除此之外,北外滩、徐汇滨江、陆家嘴北滨江等地块将成为上海重奢商场的新战场,共同构筑全球消费中心城市的新高度。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恒隆面临新挑战
PRADA或重新归位
恒隆地产在上海的另一名悍将,是徐家汇的核心成员港汇恒隆广场。自1999年开业以来,它历经两次战略跃迁:2010年转型都会型时尚中心,2020年升级为重奢购物中心,成为上海首个通过转型跻身顶奢阵营的案例。
尽管2024年港汇的营业收入下降了3%,但11.72亿元的绝对值依然稳居恒隆地产第二名。
坊间有消息称,SKP或将进驻南京西路接盘梅龙镇广场,与恒隆正面对垒。若真如此,那这场看点十足的较量,实则将是港资与内资的顶级碰撞。
前滩太古里,已迎来开业后的第三个完整年。开业时在上海远中环带来的强大阵容还历历在目,2024的财报就又披露了3.4%增长和98%出租率的好成绩。
作为太古地产中国内地及香港唯一增长的项目,这里的成功不仅是商业逻辑的胜利,更是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
前滩商圈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场”城市进化实验“。当消费信仰南移,这里的居民也在身体力行地证实”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年轻,商场也一样。“
新鸿基地产在淮海路上的奢华地标iapm,也是本轮撤店潮的主力。在开业之初,这里并非定位奢侈品购物中心,持续不断的品牌升级才带来如今的奢华风采。但过去一年,FERRAGAMO、BVLGARI、CHOPARD的陆续离开又让它与重奢二字渐行渐远。
尽管数年来努力调改,但商圈氛围的缺失和iapm的动线死角始终是无法解决的难题,三线地铁换乘带来的过境客流也难以撑起它重振淮海路商圈的野心。
接下来iapm还面临多个品牌的撤离,下一个也会是GUCCI吗?
陆家嘴CBD,24小时热钱涌动,而“离钱最近”的ifc就这样被连续数年推上上海奢侈品销售额第一的王座。
在过去的一年里,这座商业巨舰又迎来了LV双层旗舰店和CHANEL三层旗舰店的惊艳亮相。尽管大环境下行,但它依然逆势向上,引领着上海的重奢商场矩阵,向全球头部进发。
由于新鸿基地产2024财报尚未发布,上海ifc的表现我们尚未知晓,但仍期待它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
作为新鸿基地产又一旗舰综合体ITC中的商业先行者,One ITC以4.5万㎡体量及众多重奢品牌精准切入徐家汇的竞争,为商圈一举拿下LV及GUCCI等品牌二店。
而ITC的真正主力,面积高达27.9万方的ITC Maison已开始围挡,这座上海乃至全国的最大奢侈品商场即将分阶段亮相,”The Maison Of Luxury“的slogan更令人期待值拉满。目前餐饮层品牌已陆续释出,或将同南京IFC一样先行开业。
在奢侈品牌开店日益保守的今天,或许One ITC的早早布局便是为了品牌移位,力保ITC Maison的盛大亮相。
One ITC、ITC Maison与港汇恒隆的竞合,正在加速徐家汇向着“多极生态”转型。
只是挑战依然存在,徐家汇商圈2024年奢侈品消费增速仅2.1%,低于南京西路(4.3%)与前滩(6.7%),客群分流压力显著。此外,ITC Maison的超大体量可能加剧同业竞争,导致租金坪效承压。
上海重奢商圈的未来当然不会止步于此,北外滩、徐汇滨江、陆家嘴北滨江也正在蓄势待发。
北外滩的华贸中心在土地出让之时,便要求了奢侈品牌的入驻数量。伴随北外滩打造世界级滨江会客厅的进程,数座地标也正在这里拔地而起,或许这里将成为虹口区第一个重奢商场。
而徐汇滨江的西岸中环,在我看来是最值得恐惧的重量级选手。当初300亿元的土地出让价,刷新了中国有史以来的总价纪录。而高达600亿的总投资早已昭示了香港置地孤注一掷和长期持有的决心。
凭借徐汇滨江的高浓度资源汇聚,和香港中环大地主的强悍实力,这里几乎无意外将成为上海新的消费主场。
除此之外,还有位于陆家嘴北滨江的太古源。这是太古在上海的第三个项目,也是在上海已拥有太古汇、太古里之后启用的全新产品线名。
ifc作为陆家嘴CBD的重奢独苗,已囊括了区域内绝大多数的奢侈品消费。太古能从中分一杯羹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为中国内地商业第一城,上海的重奢商场"正从多极扩张转向复合中心竞合共生,它们正在共同构筑起全球消费中心城市的新高度——这既是国际品牌深度本土化的试验田,更是中国商业文明走向世界的策源地。
编辑:walter
摄影:walter
部分资料来源:恒隆地产、太古地产财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