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视频截图
河北日报纵览新闻评论员 赵晓昕
“月薪5000元就不要吃巴奴了”……近日,一张批评巴奴创始人杜中兵在某研讨会上发言的截图在网络流传。有网友表示,对他以上的言论极度不满。
对此,杜中兵回应称这些话并不是连在一起说的,自己被曲解了。他的原意是,如果是刚进入社会只有5000块钱工资的年轻人,要少吃一些火锅,甚至不吃火锅不吃巴奴,先把钱花在自己的成长上。但这一番看似语重心长的话,并没有平息争论,不少消费者直言“败好感”“太飘了”。
曾经的巴奴,也有过人均消费60元的“草根时代”,但在进入高线城市后就一路涨价。当然,“高端化战略”无可厚非,毕竟企业定价高与低是差异化竞争的市场行为,吃与不吃的选择权最终在消费者自己。但是,如果巴奴创始人的言论让人感觉是以工资水平为标尺,给消费者划阶层、贴标签,区分出三六九等,就出格了。
“来的都是客”,原本应该是服务业最基础的理念。但是把正常的客群定位变成了筛选消费者,简单粗暴地将月薪低于5000元的年轻人排除在目标客户之外,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教育年轻人不要“高消费”,看似贴心,实则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傲慢,以及企业在品牌定位上的隐性歧视。这背后透露的,是许多走高端路线的品牌,丧失了对大众的共情能力。
此前,巴奴就曾因18元一份但只有5片的“天价土豆”引起广泛关注,这次,创始人又称“大家长期骂巴奴贵,我的压力非常大”,进一步折射出一些品牌的认知错位。将消费者的批评归因于“不理解原料成本”,而不去审视自己的服务和品质是否支撑得起这么高的客单价,甚至通过贬低、排斥部分消费群体来维持自己的品牌形象,必然会遭到舆论的反噬。
巴奴火锅这次的舆论翻车,也给其他商家提了个醒。品牌的口碑靠的是价值共识而不是价值输出,消费者需要的也不是说教,而是真诚细致的服务、物有所值的产品。当“悦己消费”在年轻人中成为潮流,“情绪经济”成为撬动消费增长的重要支点,还在教育消费者的品牌,也必然会被消费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