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场战争是什么样?超过3年的俄乌冲突或许提供了一个很有参考意义的样板,几乎所有军队都在从这场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并根据实战修改研发和引进武器装备计划。
对岸台军得出的结论,那就是美制M142“海马斯”火箭炮是个好东西,为此斥巨资引进。不过台湾防务部门没想到的是,他们刚拿到头一批“海马斯”,江苏徐州一家民企就复刻出了1:1全尺寸的“海马斯”发射车无人靶车。
(特别是车头部分,基本全部复刻了“海马斯”发射车的特点)
很明显,解放军如果用这种外形高度一致的靶车进行日常训练和演习,那么可以肯定到战时熟门熟路找上台军“海马斯”的,可能就不止火箭军的东风导弹了。
这家设在徐州的北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主营业务是仪器仪表制造,在其官网上就明明白白地摆着“仿海马斯无人靶车”产品项目,技术参数也列了出来,包括具备按照固定路线自主驾驶和自主导航,外形尺寸为长7米、宽2.4米、高3.2米,涂装为军绿色或迷彩色。
这部分参数和美军的“海马斯”发射车基本一致,特别是发射车很有辨识度的车头更是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至少给人工智能去训练不是太大问题。
(美原版“海马斯”,可以对比一下)
当然差别还是有的,比如这辆靶车采用电池驱动,续航时间3小时,时速在10千米左右,美军“海马斯”火箭炮发射车采用330马力的涡轮增压柴油机,最高时速85千米,最大里程480千米,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标注为“相似度大于60%”。
与技术参数一同列出来的还有测试视频。从角度和高度来看应该是无人机拍摄,显示靶车在一片未经开发的泥土地里进行走圈测试,速度和灵活性都不错,经过测试人员和民用SUV时可以明显看出来大小对比。
同时,还有消息显示2025年1月北峪智能申请了名为“一种自动驾驶的纠偏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专利,具体内容有些繁复,简单来说就是进一步改善了自动驾驶的一些缺点,可以实时修正路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也可以说靶车进一步缩小了与真实“海马斯”发射车的差异。
(北峪智能制造的靶车进行测试)
而最为重磅的,还是在台岛周边举行海空兵力联合演训中承接移动“海马斯”靶车项目并成功完成演习任务,这句“履历”表明北峪智能制造的“海马斯”靶车已经实地参与了演习项目,并取得实际效果。
对台军来说则等于晴天霹雳,意味着被他们是视为“决胜兵器”的“海马斯”,早已被解放军进行过针对训练,而且从“成功完成演习任务”来看,解放军目前的中远程精确火力打击体系对付“海马斯”,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严格来说,台军购买M142“海马斯”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前,2020年10月美国宣布向台湾军队出售11套“海马斯”,2023年5月台军方面又宣称增购18套,这样加起来就是29套“海马斯”。2024年11月,台防务部门证实首批11套已全部运抵台湾,“立委”王定宇在社交媒体晒出了他与“海马斯”火箭炮的合影,直接证明台军已经拿到了这种视若珍宝的“源头打击武器”。
(美国陆军主动“开盒”,台军与爱沙尼亚和罗马尼亚军人共同接受训练)
从部分公开照片,以及2024年8月美国陆军主动公开了在俄克拉荷马州锡尔堡受训如何使用、维护“海马斯”的台军士兵照片来看,台军拿到的“海马斯”与支援给乌克兰的型号没有多少差别,都是6×6卡车底盘,但不清楚模块式发射箱里是哪种火箭弹或导弹。按照美军承认的配置,“海马斯”可以发射非制导火箭弹、卫星制导的M30/M31火箭弹和ATACMS导弹,也就是曾在俄乌战场上给俄罗斯造成不小损失的“陆军战术导弹”。
其中,50公里射程的非制导火箭弹已停产,M30/M31射程约80公里,“陆军战术导弹”早期型射程165公里,改进型为300公里。理论上来说,部署在台岛西部和北部的“海马斯”完全有能力对福建和浙江造成威胁,部署在中部和东部山区的话,则可以对登陆的解放军陆军部队造成威胁,所以台军方面将其视为“决战兵器”并非没有道理。
(“海马斯”发射PrSM)
况且,还有消息称美军正在测试、准备用来代替“陆军战术导弹”的“精确打击导弹”(PrSM),也通过在“海马斯”的平台兼容测试,射程约500公里,有部分外媒认为美国很可能也向台军提供了这种技术尚不成熟的导弹,作为对解放军的威慑。
说了这么多,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解放军要投入一部分力量专盯“海马斯”了,毕竟威胁无论大小都存在,稍有疏忽就可能重蹈俄罗斯的覆辙。如今看来也可以说解放军还是当年那支能打仗的军队,早已在实战演练中不声不响地进行了针对性打击演练,所以台军尽可以吹嘘手上的宝贝疙瘩有多里厉害,等到真的开战,就会知道解放军为什么说“从不打无准备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