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2

评论

1

5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中国企业外迁东南亚,解药还是陷阱?


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动翅膀,结果可能引发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还在应验。


开年1月份,也许是受ZARA中国陆续关闭低效门店的误导,市场有传言称ZARA将要撤离中国市场,随后其公关团队予以否认;


近日,美国小额包裹免税政策调整,从事跨境销售的各方受到波及。随即,彭博社便报道称,跨境快时尚电商平台SHEIN正在要求其在中国的一些顶级服装供应商将产能转移越南,并将为此提供激励措施。不过,SHEIN已通过电子邮件否认了相关说法。


两起事件都有些“罗生门”的味道,但是往后看去,舆论持续发酵,中国企业外迁、服装产业链转移东南亚的话题再次成为焦点。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包括越南在内,东南亚是颇受中国企业青睐的一片热土,一度被调侃为“中国老板的快乐福地”。就诸多先行者的发展情况而言,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转移与否,而是如何应对随之出现的机遇和挑战。

图片

越南胡志明市


皆为利往,东南亚热土的吸引力


先来看越南计划投资部发布的一组官方数据,2024年,越南吸引外资近382.3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约253.5亿美元,同比增长9.4%,创历史新高。


外资里相当大比重是来自中国,比如2024年前两个月,越南新批准的162家外资工厂中,中资企业占比超过80%,领域涵盖电子制造、电器生产、饮食、零售等。


TCL、海尔、富士康、得力等,很多耳熟能详的企业都有在越南布局。甚至,在越南的街头,你还能看到“雪王”向你招手。


所以,作为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区域,东南亚,究竟吸引力何在?


非常直观的一点是,在东南亚地区站稳,对于部分企业而言更利于开拓新蓝海。


例如中国电动车企业雅迪、台铃等近年集体涌入越南建厂,看中的便是东南亚新兴的市场机遇。据Techsci Research数据,预计在2025-2029年间,东南亚两轮电动车市场将保持13.0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到2035年,东南亚电动两轮、三轮车的销量预计将达到450万辆,销售规模约为260亿美元至300亿美元。这为前去掘金的中国电动两轮车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营成本的优化,是很多企业考虑的又一重要因素。


以制造业最需要的人力为例,富士康把部分产能转移到越南,核心原因莫过于东南亚国家的劳动成本相对较低。行业测算显示,富士康雇佣一位越南普工的综合成本,约为中国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专门制定税收、租金等一系列政策优惠,进一步放大了对外资的吸引力。


关税,自然也是重要成本项之一。在美国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变化之后,越南也跟进调整,对于跨境电商而言,从中国供应链出口小额商品的成本明显上升,相关电商平台也迅速做出应对。例如Shopee越南站的进口商品,前台显示商品价格和买家支付的金额都已调整为含税价格。

图片

若要降低关税成本、优化物流体验,在海外建仓提前配货至海外市场,是跨境电商行业主推的解决办法。


行业相关报道显示,以美国为主要市场的中国跨境快时尚电商平台,多已在美国开设配送中心,允许卖家将商品运送到美国并存放在当地仓库。关于此次服装供应链向越南转移的“罗生门”,媒体分析原因或许就在于关税成本,因为同一件商品从中国仓、越南仓发货到美国市场,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税金差异。


综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东南亚区域能够成为中国企业新一轮产业转移的热土,无论从优化经营成本、增强市场响应能力还是拓展新市场的角度出发,逐利,是最底层的共性驱动力。



挑战重重,转移难言一帆风顺


俗话讲“树挪死,人挪活”,而企业出海、产业转移的得失,却无法简单给出一个判定,其是受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结果。


机遇与挑战并存,聚焦走出去的红利的同时,异国他乡的文化差异、政策风险、供应链重构等问题亦不容忽视。


从先行者的发展情况就能清晰看出这一点。例如受限于越南当地的电力产能,包括富士康在内,不少工厂都不得不面对因电力短缺而被迫停产的难题。2023年、2024年,富士康都曾被越南政府要求减少电力使用。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资源有限的同时,东南亚当地也像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通货膨胀问题,而且不同企业之间的发展需求也不同,有报道指出部分企业乘着出海浪潮到越南或者其他国家后,却难以把握所谓的成本优势。

图片

越南工业园区


以土地租金为例,数据显示,在过去四年里,越南北部地区的平均租金每年上涨7%,南部地区上涨13%;劳动力成本方面,劳动人员技能水平的匹配性和培训对应的支出是必须考虑的硬性成本,例如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有专业人士表示:“(越南)劳动力数量虽然庞大,但可用数量有限,提供更高工资才能吸引工人”。


即便投入了大量成本在当地打下基础,也不一定能打开市场,甚至可能引发一连串质疑。例如两年前有报道称某中国互联网巨头正在新加坡筹建全球总部,后被证实是一条谣言。当时全网传得沸沸扬扬,随处可见对后续产业转移的恐慌情绪。


再看服装产业,产业链向东南亚地区转移并不是新鲜事。外迁一定程度上导致纺织、服装相关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缩减,但是市场规模却是稳中有进。根据工信部发布的行业数据,2024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5%。外贸方面,2024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3011亿美元,同比增长2.8%。


数据背后,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中国服装产业其实已经探索出新的发展思路:一边是加速产业升级,进行结构性调整,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另一边则是警惕产业链转移的“空心化”风险。空心化,简单来说就是制造业缺位。


这种背景下,如果一家在国内坐拥数千家供应商的头部跨境电商平台被报道鼓励工厂去东南亚建厂,随之而来的舆论压力可想而知。


前方,出海转移的收益愈发不确定,海外地区“成本洼地”的优势属性也在削弱;身后,从中国市场的出走大概率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连锁反应下催生更多阻碍。


看上去充满吸引力的出海、产业链转移,经过此番细细拆解,似乎从根本上难有一帆风顺可言。



结语


因为服装供应链迁往越南的一纸报道,东南亚产业转移的问题再次引发热议。根据前文的讨论,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较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宏观来讲,可以明确一点,基于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和产业结构性升级的需求,结合全球每隔10年-20年就会进行一次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客观规律以及愈发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企业、产品出海,以及部分低技术、低附加值生产环节的转移,是大势所趋。


这就意味着,接下来将会有更多关于中国企业出海、供应链转移的消息呈现于大家眼前,更多外迁企业将会面临公众舆论更为严格的审视。


切换到企业视角,在全球化发展浪潮中争取更多机遇,并避免陷进舆论旋涡,这对企业的各项战略提出了极高标准,不仅是权衡自身的趋利避害,更需要有对产业、社会以及更高层面的价值考量。

正如二十大报告中作出的安排部署,“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优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











国内目前手机厂商,参与以旧换新的情况


那么国内手机厂商为何热衷于参与以旧换新业务呢?在我们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降低购机门槛,加速老用户向新机型的过度。目前智能手机渗透率已经接近饱和,中国的新机销售量每年达到2.5亿,稳据世界第一,各个品牌要拓展市场占有率,新用户的目标已经着手于国外市场,保持品牌老用户的忠诚度,降低换机更换品牌的概率,也是重要的战略。通过以旧换新的市场手段,帮助老用户在换新机的时候降低门槛,少花钱,可以更好的留住老用户。


第二,促进手机循环利用,为环保做贡献,体现品牌的社会责任。很多时候我们对闲置手机的处理并不关注,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会随意扔掉已经坏了无法使用的手机,这对环境的危害很大,一块废旧手机电池的污染强度是普通干电池的100倍,可污染6万升水。手机厂商和手机回收机构的合作,能够有效降低电子产品带来的环境污染的风险,体现品牌的社会责任,赢得消费者的好感。每年苹果公司都会发布两份报告:《2017年环境责任报告》、《苹果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体现苹果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贡献。国内手机品牌虽然销量上来了,但是品牌厚度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第三,有助于抢占其他品牌用户。vivo此次以旧换新的服务,回收的手机范围,不仅仅包括vivo品牌的手机,也包括其他品牌的手机,这个对其他品牌的用户转化为vivo品牌的用户是非常有利的政策。


根据今日头条出的《今日头条大数据报告解析手机行业上半年》报告指出了各个品牌的用户换机流向如下图:

以旧换新的政策能够促进其他品牌用户向vivo转化


目前国内手机回收平台中最大的两家是回收宝和爱回收,都在跑马圈地,在和手机品牌的合作的竞争上非常激烈。从目前厂商合作情况来看,回收宝更得到大品牌的认可。目前中国前四大国产手机品牌中,只有OPPO还没有推出以旧换新的服务,相信OPPO也正在看其他厂商的反馈,如果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效果,相信也会跟进。我顺手去OPPO的官微下看了下用户评论,也能够看到相关需求:






0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