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诗不可说丨三头六臂擎天地,原来你是这样的哪吒

撰文:孙秀华

图片

宋初的名僧释善昭,“三十年说法不倦,为天下道俗仰慕。”释善昭关于哪吒的偈语云:“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古诗词里,哪吒写作“那吒”的为多,除此之外,也还有“那刹”“那查”“那叱”等等其他写法不同但含义明确一致的种种“音译”表达。

“老冲问法如春雷,忿怒那吒挽不回。”北宋时期,哪吒是纯粹的佛教护法力士形象,常有“忿怒”标签,大约真“金刚怒目”“嫉恶如仇”。北宋释元祐《偈·其三》曰:“龟毛为箭,兔角为弓。那吒忿怒,射破虚空。虚空扑落,倾湫倒岳。墙壁瓦砾放光明,归依如来大圆觉。”原本也有成语“龟毛兔角”,释元祐在这里讲,龟生毛且用以为箭,兔长角且用以做弓,这都是让人大为诧异的“说法”。而再经力士哪吒引弓发箭,则可射穿长天,颠倒山岳江海。如此一来,唯有皈依如来,方为苦海解脱。而这样的哪吒形象,还是较为恒定的。南宋释崇岳《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四十》云:“杀人刀,活人剑。那吒眼睛,金刚正焰。咬定牙关,赤心片片。”这样的一身正气不动摇,如此哪吒,刀剑在前不眨眼,赤心片片向佛法,可感可叹。

北宋苏辙,写有最早的一首哪吒文人诗。苏辙《那吒》诗曰: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

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

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

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

诗分两层,前六句写见闻,后六句抒感想。诗里也很有细节,比如“北方天王”有“宝塔”,大约是从“佛”那里得来的,至少是佛授权给“北方天王”让他手持宝塔的,而苏辙第四句诗里还明确说到“左手举”,连“北方天王”举宝塔的左右手都区分确定了——那苏辙大抵一定是亲眼见到了这哪吒拜佛、天王举塔的图景,或壁画,或塑像。而苏辙称“只知拜佛不拜父”的“那吒”为“狂子”,采取了儒家“慈孝”的立场;下文也有“闻道出生死”之说,暗合《论语·里仁》所载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圣人哲思。此诗写于苏辙晚年约七十岁前后,其时苏辙已安居颍昌府将近十年之久,堪磨业果,值遇优昙,久处江湖之远,心无波澜,真的算是“从来生死都看淡”了。

“出得气,有巴鼻,昨夜那吒生八臂。”“摩天鸩鸟九头毒,护世那吒八臂长。”而北宋僧人的说佛法偈语里,也常有“八臂那吒”之说,这哪吒居然还又多长了两只胳膊?北宋释元易《偈二首·其二》有云:“若实无为无不为,天堂地狱长相随。三尺杖子搅黄河,八臂那吒冷眼窥。”释克勤《偈五十三首·其六》曰:“五月五日天中节,万崇千妖俱殄灭。眼里拈却须弥山,耳里拔出钉根楔。钟馗小妹舞三台,八臂那吒嚼生铁。”释慧远《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二十六》云:“大道忘情绝去留,天伦何处觅踪由。七星利剑当锋按,八臂那吒辊绣毬。”

哪吒的重生故事,关于“骨肉还父母”,宋人也是熟知的。释宗杲《方敷文请升堂举那吒太子因缘》曰:

骨肉都还父母了,不知那个是那吒。

一毛头上翻身转,一一毛头浑不差。

从题目便可确知,此时名僧升堂说法,讲坛开讲“那吒太子因缘”是常态化的,说明哪吒故事也已深入人心。而释宗杲此偈语,则或为开讲语,又或为总结语,有普度“一一毛头”众生之意。南宋释守净《颂古四首 其一》亦云:“析尽尸骸没一些,从兹遍界是那吒。直饶见得无纤翳,未免重添眼里花。”更为明确的是南宋释慧开《黄龙三关·其三》:“人人有个生缘,各各透彻机先。那吒析骨还父,五祖岂藉爷缘。”从这些称谓“说法”对象的话语看,“一一”“遍界”“人人”,真真体现众生平等,皆可成佛。而“进修”还要“正信”,是要讲究“心法”的,哪吒则正是如此佛教心法的护法。南宋释慧空《与正信庵吴居士》曰:“心外有佛不名信,自心是佛亦非信。信尽心亡佛亦非,那吒手把金刚印。”果然,佛法精进,信哪吒,得正道。

云散水流静无尘,秋光胜似春光,黄菊灿灿香清雅,南宋释慧晖对于哪吒的称颂最具诗情画意。释慧晖《颂古十九首·其一》云:

那吒太子本来身,卓卓无依不受尘。

云散水流天地静,篱间黄菊正争春。

哪吒的文化影响自然不会仅仅局限于佛教说法,而是自然而然渐渐趋向于民俗生活。于是,金末元初开始,诞生了一支著名的曲子《那吒令》,在元代杂剧中频频出现,元剧大家如石君宝、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杨梓、狄君厚、乔梦符、乔吉等等均写有不止一首《那吒令》。从歌唱内容上推测,《那吒令》大都唱腔高亢、斩钉截铁、阳刚激烈。如马致远的一首《那吒令》歌云:“当日个结交,有周瑜鲁肃。当日个量宽,有王阳贡禹。今日个义让,无管仲鲍叔。则我这运未通,时难遇,枉了狂图!”

然而,世人大概总是觉得哪吒凶神恶煞,故而以之命名了长江江道里无比凶险的一块“见惯几多风与浪,撞破几多大船头”的“江心大石头”。南宋陈造《江行四首·其一》诗曰:“帆饱舟轻去若梭,平生忠信傲风波。忽然隐几惊摇兀,知是那吒石畔过。”这首诗里所说的“那吒石”,在王十朋的诗中写成“那刹石”。南宋王十朋《那刹石》诗云:

七月下三巴,孤舟近九华。

魂犹惊滟滪,石更见那查。

按照王十朋本诗理解,行舟长江,最为惊魂之处有二,“三巴”有“滟滪”,“九华”有“那查”。先说三巴滟滪,滟滪堆,俗称燕窝石,古代又名犹豫石。位于白帝城下瞿塘峡口。郦道元《水经注》载曰:“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秋时方出。谚云:‘滟滪大如象,瞿唐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盖舟人以此为水候也。”而其二“九华”有“那查”,则是指安徽九华山附近长江中著名的这块“那刹石”。

后世,元末明初陶安《那吒石》诗云:“何处飞来臂有翰,峰头毛发照波寒。不知元是那吒石,误作巫山十二看。”明代徐庸写有《那叱石》诗曰:

江心那叱矶,乱石白琐碎。

界此东流水,险固真可畏。

蕲岩啮波涛,吞吐几千岁。

舟行或辏浅,胶滞不可退。

俗云神使然,斯理未能会。

经过一翘首,惊悸心若醉。

明代佘翔亦写有诗篇《那叱矶》,所歌咏的这“江心大石头”“江心那叱矶”,当正与上述诸人相同。“那刹矶头雨杀风,千樯烟气湿濛濛。”直到清初,查慎行还写有《那刹矶吊黄忠节公》歌诗,诗中有云:“渐渐那刹矶,汹汹怒涛蹴。”而时至今日,滟滪堆、那刹矶早已因航运需求而爆炸清除,万里长江变通途。

再说回到宋初名僧释善昭关于哪吒的偈语,“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这其实是佛家在以哪吒为护法与道家争正宗——“帝钟”是道家的专有重要法器,又称“法钟”,或“三清铃”——释善昭偈语说是要让那三头六臂、擎天立地的“那吒”去把道家的“帝钟”扑倒,“忿怒”之情也是难免要溢于言表了——出家人不打诳语,莫嗔莫嗔,阿弥陀佛!

关于哪吒,《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封神演义》《西游记》里,佛家、道家、道家里的不同派系如阐教与截教,争个不亦乐乎。而我们看过《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哪吒之魔童闹海》却都很是释然了,不管你佛教还是道家,这个无畏进取逆天改命的哪吒,属于我们大家。

三头六臂擎天地,你就是这样的哪吒!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9
不肝不氪,武将招降+养成!经典三国,全靠智商策略获胜!
广告三国群英传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