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欧上演稀土三国杀:特朗普试用19世纪殖民思维解21世纪技术主权之困

2025年2月的最后一周,特朗普政府两项看似矛盾的决策震惊世界:与乌克兰签署关键矿产合作协议,同时提议解除对俄制裁以换取稀土开发权。而这恰恰揭开了美国构建多线矿产供应链的深层战略。

据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掌控全球67%的稀土产能,而美国军用装备的稀土依赖度超过80%。当F-35战机需要417公斤稀土永磁体时,打破单一供应链困局便上升至美国国家安全的优先级。

当美国将50种矿产资源列为关键战略资源时,乌克兰的吸引力就不仅在于其地缘位置的特殊性,更在于其已探明的20种战略矿产。

图片

怀璧有罪:乌克兰的稀土困境

稀土元素属于关键矿产资源的一种,它们包含17种不同的元素,其中一些名字可能你并不熟悉,比如铒和铕等。这些稀土元素对现代科技的发展至关重要,广泛应用于医疗、军事、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同时也在清洁能源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稀土元素被称为“稀有”,但它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稀缺,问题在于这些元素通常以较低浓度存在,提取和加工过程复杂,成本较高。目前,稀土元素的加工几乎完全由中国控制,这使得全球对于其他来源的稀土资源的需求愈发强烈。

图片

特朗普为何对乌克兰资源感兴趣

虽然特朗普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能源主导地位”议程,重点支持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并一直打压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太阳能光伏面板等清洁能源技术。这一系列政策导向虽从某些层面抑制了美国对稀土资源的需求,但显然,乌克兰矿产资源的用途远远超出了清洁能源领域的应用。

例如,铒被广泛用于红外激光器、化学反应、可充电电池以及光纤中。而镧则在电池、眼镜镜片和相机镜头的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还在石油精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一些军事设备的制造就需要大量的稀土元素。

而乌克兰也努力吸引特朗普政府关注其矿产资源,争取与美国达成合作协议。

正如莫伦霍特所言:“特朗普政府早期就已经认识到,关键矿产资源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美国在很多矿产资源上过度依赖中国。因此,特朗普政府始终将关键矿产作为优先事项。即使在清洁能源部署目标上存在分歧,特朗普政府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关注和战略仍然没有改变。”

多方博弈场:地缘筹码的置换与重组

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矿区蕴藏着可覆盖欧洲未来二十年需求的稀土资源,特别是可用于精密制导武器的钕、镨等元素。美国、俄罗斯、欧洲皆伺机而动。

特朗普选择将矿产协议与军事援助捆绑。通过"资源抵偿"条款,美国既获得长期矿业权益,又将乌克兰更深地锚定在其战略轨道上。这种安排暴露了美国既要对冲中国压力,又急于在地缘博弈中牵制俄罗斯的双重意图。

俄罗斯在这场资源战中的出牌堪称精妙。虽然其稀土储量380万吨仅占全球第五,但已被俄罗斯实际占领的顿巴斯地区矿产处置权,使其手握关键筹码:2月24日,俄外长拉夫罗夫表示愿与美国共同开发资源,但前提是乌克兰冲突必须按俄方条件解决——要求基辅永久中立并完全或部分地让出五个地区。

这一"开发换领土让步"方案,实质是通过资源交易获取地缘政治承认——当美国接受共同开发顿巴斯时,相当于默认俄罗斯对该地区的事实控制。这种将矿产谈判转化为政治谈判的策略,正在动摇西方对俄制裁体系的根基。

另一方面,欧盟则紧急抛出“双赢协议”,试图将乌克兰稀土与欧洲工业链捆绑。这一提议显现出欧洲资源需求与安全焦虑的撕裂:欧盟新能源产业所需21种关键矿物均可从乌克兰获取,但布鲁塞尔既无法阻止美国将矿产与军事绑定,也无力消除基辅对俄罗斯的安全担忧。

德国工业联合会的研究显示,若完全依赖美国主导的供应链,欧洲企业在原料定价、技术转让等环节将丧失主动权。这种战略困境迫使欧盟在矿产资源整合与地缘风险规避间艰难摇摆。

中国的稀土攻防体系:从资源控制到技术统治

面对美俄乌的矿产博弈,中国正将稀土优势从储量向技术维度延伸。在稀土永磁材料领域39%的全球专利占比,支撑着从开采设备到回收技术的全产业链壁垒。这种技术落差意味着,即便美国获取乌克兰矿石,仍需中国设备进行精炼提纯——正如美国半导体产业受制于荷兰光刻机的局面在此重演。

此外,中国在全球稀土加工技术上的主导地位还体现在其对稀土矿石的精炼技术、分离技术以及稀土永磁体制造工艺的控制上。随着全球对绿色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技术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加,稀土元素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展。中国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掌控,确保了其在全球稀土市场中的话语权和战略地位。

这种从资源控制到技术统治的转变,不仅使中国在全球矿产竞争中占据了战略主动,也使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角色变得更加重要。美国和其他国家试图在矿产资源方面实现多元化供应,但在稀土加工这一关键环节上,仍然难以摆脱对中国技术的依赖。

地缘经济学的新边疆

这场以乌克兰为舞台的稀土争夺,揭示了21世纪供应链战争的三个本质特征:国家安全的边界延伸到地下矿脉,技术主权比资源储量更具统治力,而地缘博弈正在重构全球产业的价值链分布。

特朗普的政策看似激进,实则是美国对中国技术崛起的应激反应——当稀土加工设备仍需从中国进口时,单纯抢夺矿石的行动更像是治标不治本的战术补丁。

在更宏大的格局中,对乌克兰矿产的争夺不过是全球权力转移风暴前的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