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新浪潮”访谈 | 崔君:为阴影铺上一层温热

AI划重点 · 全文约4299字,阅读需13分钟

1.《人民文学》杂志推出“新浪潮”作家观察专题,邀请年轻作家崔君接受专访。

2.崔君认为自然就像电影中的空镜,为跟随而来的色彩与节奏提供了一种过渡的状态,使她的小说具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3.崔君在作品中关注女性命运,强调“平淡中的精彩”,如《在小山的阴影中》中对三代女性命运的描写。

4.除此之外,崔君表示年龄增长让她看到了更多的人,对人性、社会的思考也发生了变化。

5.崔君表示,虚构是一种预测,可以通过象征隐喻、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来强化事实,指向本质与真相。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人民文学》“新浪潮”栏目自开设以来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杂志的品牌之一。此栏目的作者均系首次在《人民文学》发表作品。今年,中国作家网继续与《人民文学》杂志共同推出“新浪潮”作家观察专题,作家访谈和相关视频在中国作家网网站和各新媒体平台、《人民文学》杂志各媒体平台推出。自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第三期12位作家:崔君、渡澜、陈萨日娜、孙孟媛、刘康、周于旸、陈小手、路魆、夏立楠、庄凌、马林霄萝、丁甲,敬请关注。


崔君:为阴影铺上一层温热

采访 |《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于兴子


图片

崔君

崔君,一九九二年生于山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小说见于《人民文学》《收获》《十月》等刊。出版有小说集《有山有谷》《冰淇淋厂冬天在干吗》。曾获“人民文学·紫金之星”奖、“《钟山》之星”文学奖等。现居北京。




崔君给我的印象,如同一株根系深扎于泥土却枝叶舒展的植物——既葆有对生活的敏锐触觉,又具备将日常淬炼为文字的能力。崔君是一个很有潜力的90后作家,她善于在小说中融入自然元素,格外关注景物和环境描写,她认为自然就像电影中的空镜,为跟随而来的色彩与节奏提供了一种过渡的状态。这种风格使得她的小说具有一种别样的美感,通过虚实相生的环境描写,读者很容易走进她创造的文学世界,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文字本身的情感共鸣。

文学不是对现实的镜像复制,而是以虚构为镊子,夹取生活表皮之下那些未被言说的菌丝网络。对于真实与虚构的辩证,崔君的见解展现出难得的清醒。当她在给父亲的新书扉页写下“有真有假,你别全信”时,反而构筑起比所谓“绝对真实”更具穿透力的文学真实。

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她强调“平淡中的精彩”。《在小山的阴影中》这篇小说对三代女性命运的描写,就是对这句话很好的诠释。她对历史中的女性故事,如《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有独到的见解,亦激发她的创作灵感。年龄增长给了容易焦虑的她一些从容与自信,以及对千绪万端的把握和想象的能力。当下,她正筹备着历史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并在创作首部长篇。



访谈:


于兴子:你好崔君,最近生活中有什么趣事或难忘的事可以分享吗?

崔君:近几年学会了开车,驾驶给我很多乐趣。但我的驾照之路很艰难,“科二四次郎”,学得相当“扎实”。在市内习惯以后,喜欢开车送朋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养了一只虎皮鹦鹉。当时,它刚从亲鸟窝里被掏出来,有应激反应,我还担心养不活来着。慢慢地,它开始探索家里的世界,啄书的封面和电脑键盘,植物叶子也被咬出一圈花边,摊开掌心它就跳到人手上来。小嘴不停,喜欢把东西叼起来扔到地板上听响儿。麦粒进到嘴里,三两下嗑出一个空壳子,有时呼吸急促,满嘴喷面粉。后来,我发现它吃芝麻粒也是要剥皮的。站在肩膀上,反复舔咬我脖子上的同一颗痣。它的舌头对物体表面的点状突起异常敏感,夏天时,我手腕上有个蚊子叮后留下的小痂,它没等我反应过来,便抠下来吃了。


图片

于兴子:从学习驾驶的挑战与乐趣,到与虎皮鹦鹉建立起的奇妙互动,这些生活片段都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你与环境或自然之间的互动。联系到你的作品《在小山的阴影中》,我读后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你对环境描写的细腻入微,各自的命运似乎都受到了“小山”这一自然元素的影响,而且与人物性格和命运紧密相连。你是如何构思这种自然与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
崔君:谢谢这个好问题。在小说的空间描写上,我确实花了挺多心思。
我喜欢周末去爬人少的小山,探河涉水逛野庙,自然予我修复的能力。沉迷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对作者来说,一棵树为小说人物撑起了一个实在的空间,读者阅读起来,也有了隐秘的牵引。自然风物本为中性,人把感情投射给它们,形成可贵的镜像。读别人的小说,我也格外关注景物和环境描写,似乎是在这些地方,作家埋存的心绪更容易感知和拾取。自然具有时间性和反思性,就像电影中的空镜,跟随而来的色彩与节奏提供了一种过渡的状态。
我最近写了一篇以应县木塔为原型的小说,一个农村妇女与佛像中辽代秘藏的命运回转,这是我目前最满意的一篇作品。收尾部分,我希望找到一样东西,来映衬一种环境情绪:两个主人公在深秋的山中寺院,篝灯夜坐,推测一个可能的秘密。苦想许久,终于找到,是一种叫萝藦的植物。京郊的山上,草木间多有此物。《诗草木疏》里说,萝藦古时叫芄兰,幽州人谓之雀瓢。《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有一个日本神话里的小小神仙,少彦名,身子短小,穿蛾皮衣裳,披鹪鹩羽毛,跳到人的手掌上玩,会酿酒、开药方、挖温泉,乘“天之罗摩船”,渡海而来。萝藦果荚裂开,会有绒絮徐次舒展,带起鳞片样的褐色种子,风举云飞,升入空中。松木炉边,剩一只飘摇的萝藦壳船,拥有秘术一般,似能将人瞬时缩小收纳,而后浮起,渡过晦冥的迷径与风雨。这也与小说中身形瘦小的小偷有了互文性,这似乎就是我想要的了。

于兴子:《在小山的阴影中》这篇小说的标题富有象征意味,你更想通过这个标题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或意义?
崔君:小说中的主人公以做纸马为生,在民间的观念里,纸马识向赶路,带人泅渡生与死的边界。几个人物在人生中遭遇阴影,但命运的奇遇让她们相识相助,又为阴影铺上了一层温热,这些珍贵的温热支撑她们在阴影中行走。

图片

于兴子:小说中有一句话:“我们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这句话有一种直击灵魂的感觉。你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什么?能否分享一些与作品相关的个人经历或感悟?
崔君:这篇小说最初的情节支点,是一件有关耳环的真实事件。我妈过生日,我送她一对耳环,金的,很小。这是我第一次买黄金送她,她很是珍视。晚上睡觉也不摘,干农活也戴着,有天在桃园被树枝刮掉了一只。于是,她寻找丢失的黄金,在那片土里抓踩搓扬。晚上,和我爸骑电动车,过野坟到地里,拿手电筒来回照,祈祷金属之光。还想到一个用笊篱筛土的办法,盛饺子的笊篱被沙土磨掉了油污,最终也没找到那枚耳环。这些办法好笑又辛酸。我们给生活盼头,生活给我们泥。由这个支点,渐渐出现了小说里的几个人物。
许鞍华有部电影叫《天水围的日与夜》,让我印象深刻,里面也有个有关黄金的细节。女儿早亡的孤寡老人阿婆,在单身母亲贵姐的陪伴下出远门,看望外孙和早已另娶的女婿,为他们一家买了金项链和金戒指。女婿一人来赴宴,退回了礼物。在回程的车上,阿婆把女婿不要的黄金送给了贵姐。贵姐没有拒绝,把礼物放进包里,挽住了阿婆的胳膊。世事的变迁和人生的苍凉尽显,更觉安乐易逝,弥足珍贵。

于兴子:小说里,你巧妙地塑造了三代女性形象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前行。她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但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和挑战,如家庭责任、个人成长、情感纠葛等。这种跨时代的共鸣,反映了你对于女性命运怎样的洞察和关注?
崔君:我更能感受平凡的、多情善感的女性,也更有信心写好她们。我觉得一个作家要是能把平淡的东西写得精彩是很牛的。曹禺在《〈日出〉跋》里,提了读罢契诃夫《三姊妹》后的一段话:“在这出伟大的戏里没有一点张牙舞爪的穿插……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生展,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我几乎停住了气息,一直昏迷在那悲哀的氛围里。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一个低劣的学徒。”
在阅读中,也会不自觉被女性的命运吸引。前一阵,看到一本书很有意思,叫《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是一本《牡丹亭》的评本。讲浙江钱塘有个文人吴吴山,他的未婚妻陈同将婚而殁,存留《牡丹亭》上卷评点。后娶妻谈则继之,仿照补评下卷,如出一人之手。谈则去世十几年后,续娶妻钱宜,间注抄录检校,卖金钏雕板刊刻行市。这段佳话,让三妇评本从康熙三十三年行市,一直到同治庚午还在重刊,畅销了将近两百年。由此,我写了一篇小说,推测这个故事可能的版本,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也了解到了诸多那个时期女性的生存状况。

图片

于兴子:未来你是否会继续写女性主义题材的小说,或者尝试新的文学题材?你希望在未来作品中实现哪些新的突破或尝试?
崔君:我可能会关注多种题材,最近读了一些历史类的书和资料,准备写几个历史题材的中短篇。手头有个长篇写一半了,这也是我第一个长篇,争取尽快完成它。

于兴子:之前你还在《人民文学》发表过一篇小说《炽风》,其中对人物关系的刻画也很沉稳深刻。你笔下呈现的不同的场景和各类人物关系都像亲身经历过一样,而且每篇小说呈现出来的情节都相对丰富、交织。这些都是你在生活中观察到的,还是有别的灵感来源?
崔君:我会留意有意味的事情,可能暂时用不上,但也简单记一记。比如,形容一人履新,不舍旧部,便说,一个姑娘即使自己找到满意的婆家,出嫁时也要哭一哭的。它一下打动我了,我觉得这话一出口,这个人物便不会很快被忘记。还有,形容人找东西惰性不敏感,我们方言里讲,碰得眼皮响也看不见。我钟爱这些生活和世俗的细节,它们让人物有呼吸,也让人物关系更为紧实。
此外,我看重小说中的故事和情节,如果一个人物的点没有撞到我自己,可能它还不太熟。可行的办法就是,想一想,再想一想。自己这关没过的话,打动别人是更难的了。有时候,阅读会很有帮助,在新一天开始进入写作之前,读与小说气质相符的作品,有助于寻找语感。我偏爱能激发人表达欲的文字,读得很慢。

于兴子:从《金刚》到《炽风》再到《在小山的阴影中》,你的大部分小说都是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展现小人物的命运和成长。这背后是否也反映了你在不同时期对于人性、社会的思考?
崔君:我已经三十多岁了,年纪的增长让我看到了更多的人。不仅是正在与我相处的人,还有许多以前的人。比如,幼时经历的事情,现在回想,可能会想象出另一种发生的方式,对人的处境和做出的选择会有更深的理解。我以前轻视对经验和经历权威性的崇拜,现在我的想法有改变,这或许是有一定道理的。年纪给了容易焦虑的我一些从容、一些自信,以及对千绪万端的把握和想象的能力。

图片

于兴子:的确,这种转变不仅赋予了我们从容与自信,也增强了对纷繁世事的理解与想象能力。但文学创作毕竟不等同于生活记录,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写作中你是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
崔君:虚构是一种预测,也可以重新进入过去。作者的真实感知和体验没有那么重要,考据派的振振有词让人些许怀疑。小说作者享受虚构带来的乐趣,真真假假的,你们猜去吧。好多真实事件故事模糊了,大家记住的反而是与此相关的虚构人物,以它们为原型的起承转合,成为了被反复提及的“真实”记忆与情绪。“真实”本身也是被建构出来的,某种意义上看,所谓非虚构也是一张切片,一种主观真实。我们明白葫芦里不可能有人居住,但没人不想跟着壶公去葫芦里看雕梁画栋,想象带来抚慰和兴奋。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追求的都是艺术真实,通过象征隐喻、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来强化事实,指向本质与真相。
有关写作的内容,我发朋友圈都屏蔽家人,让他们看见会感到难为情。一月份,新出版了一本小说集《有山有谷》,小说内文第一面便是“我爸出来半年多了,我还没回过一次家”,“他还留着劳改犯的发型”……这几天准备寄我爸一本,To签就写:有真有假,你别全信。

于兴子:现在很多作家,不管是从年龄、性别还是创作风格方面,多多少少都会被贴上若干标签。对于目前自己身上的标签,比如青年作家、女性小说作家等,你怎么看?这会一定程度上局限你的创作吗?
崔君:标签是建立秩序和快速定义的便利贴,方便识别和讨论,是概括。而小说不应该只是概括,读了梗概和读了小说完全是两回事。概括永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贴标签是从外向内,是别人的权利,写东西是从内向外的,是写作者自己的事,作品完成,与作家的关系便不大了。朝着某种标签、主义的写作可能不是一个作家最好的作品,写作或许应该警惕刻意的理性。张岱讲,古今的好字好画,多是无心得来的。
标签也是一种简化。我看重一个作者对复杂和变化的执掌才能。看到有多重解读的作品、拒绝定义的作品,会觉得作者好厉害。甚至会边读边想,作者此时肯定小人得志般飘飘然——你看,你们又要想一个新词来套我了。




/ 于兴子/

interviewer


于兴子,《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




排版:吴玫臻

编辑:刘   雅

二审:张俊平

三审:王   杨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