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玉玲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聚焦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科学谋划、系统部署,为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承载着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伟大战略引领下,广大党员干部要巧用“党建红”“产业金”“文化彩”三种色彩,精心绘就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让广袤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执“党建引领”画笔,蘸一抹赤诚炽热的“党建红”,勾勒“党旗引领,干群齐心”的“奋进轮廓”。“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肩负着引领乡村发展方向、凝聚各方力量的重任,而党员干部则是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先锋战士”。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的先锋作用,与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汇聚起万众一心、锐不可当、无坚不摧的磅礴伟力。要深耕于基层的广袤沃土,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积极探寻契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让乡村经济强起来;加强党组织建设,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推进的乡村治理体系,让乡村社会稳起来。以实际行动带动广大群众携手并进、共同奋斗,让那鲜艳的“党建红”,成为乡村振兴进程中最亮丽的底色,向着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迈进。
执“产业发展”画笔,蘸一抹熠熠生辉的“产业金”,铺成“科技赋能,产业振兴”的“发展底色”。“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主引擎”,是乡村蝶变的“关键密码”。要牢牢牵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持续寻思路、定布局、瞻未来、求突破,对特色资源深度挖掘与精准定位,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优特势主导产业”,让乡村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闪亮名片。为乡村产业装上创新驱动“引擎”,运用好区块链、云计算、5G等新技术,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乡村产业在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中为农业生产“提量”更“提质”。“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能、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让他们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执“文化传承”画笔,蘸一抹底蕴深厚的“文化彩”,绘就“乡土文化,薪火相传”的“和美画卷”。文化是乡村得以绵延发展的“根”,是赋予乡村独特魅力的“魂”。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腾飞,更是文化的繁荣。为乡村振兴添上“文化彩”,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从承载岁月记忆的古老建筑群落,到独具匠心的传统手工艺;从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到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每一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瑰宝”,都值得我们以敬畏之心去保护、以传承之志去延续、以创新之勇去发展,从而推动其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创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挖掘历史遗迹、名人故事等文化元素,开发文化体验、研学旅行等产品,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风、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让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