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点评|科技赋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按下“快进键”

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强调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当前,已经有众多的新生力量正跨界加入农业领域,他们改变的不仅仅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更是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规模化应用。

图片

图片

智慧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鲜农万亩设施农业产业园区的温室大棚,依托物联网监测管理系统,种植户和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机APP远程操控,实时完成温度调节、精准灌溉、智能施药等农业作业。

图片

随着北斗定位导航及农机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包头市的农业生产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精准和智能化,智慧农机成为农民们的得力助手,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内蒙古广阔的沃野田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质生产力向农牧业领域汇聚。

图片

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内蒙古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于光军指出,国家当前的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已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从长远战略看,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生产力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能深刻影响未来产业走向的关键科技力量,科技创新与研发突破已成为必然趋势。   

于光军: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启示我们未来农业发展已步入依靠科技创新与研发来驱动产业、行业进步,推动生产技术与模式现代化的阶段,科技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科技赋能农业将是大势所趋,而推进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将各类科技元素与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 

尽管内蒙古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比并非很高,但农牧业具备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优势,且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也有一定优势。未来,内蒙古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目前,内蒙古已形成马铃薯、葵花等特色产品的规模化种植,畜牧业也构建起了完整的生产加工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为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

如何巩固这些优势,进一步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回顾过往经验并结合国家方针政策,答案依然是科技创新体系。内蒙古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农业生产本身,如农牧业、部分草业及经济作物种植等,设施农业、智慧农业蓬勃发展,马铃薯种子繁育体系及生产各环节都广泛应用前沿科技,奶牛、羊养殖等现有科技体系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其二,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及大农业生产体系对现代科技的接受的平台,在这方面内蒙古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实际发展中,需进一步促进科技与农牧业的深度融合,这与内蒙古农牧业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

在推动农牧发展过程中,政府已付出诸多努力,但在协调政策与市场运行关系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尽管内蒙古的粮食、马铃薯、肉类、乳业等在国家体系中贡献显著,然而其市场影响力尚不够强大,毕竟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实力。因此,培育提升这方面的实力,应成为内蒙古农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关注领域。    


记者:张玉纯、孙雪梅

编辑:查   干

审核:刘   璐

监制:和   岩

总监制:山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