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三甲医院领衔,中国首个心血管专科AI医生发布

2月26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共同研发的「AI心医生」——观心大模型CardioMind beta版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从通用型向专科化迈出关键一步,为心血管疾病诊疗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注入新动能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达3.3亿,对国民健康乃至社会发展影响巨大。作为国内首个深耕心血管专科的医疗大模型,该系统通过整合多模态诊疗数据与顶尖医生经验,实现了从病史采集到辅助诊断的全流程智能化,实现了AI技术在垂直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图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右三)、顾建英书记(左三)、周俭院长(右二)、钱菊英副院长(右一)、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漆远院长(左二)、讯飞医疗陶晓东博士(左一)共同为观心大模型CardioMind beta版发布揭幕。


从「人机对话」到临床落地

教会AI像顶级专家一样思考

2018年东方心脏病学会议的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与AI机器人「小葛」的一场对话,首次向心血管学界展示了人机协作诊疗的构想。


7年后,这一构想成为现实。「技术的爆发式发展远超预期。」葛均波感慨道,「当年我们讨论的还是AI能否理解医学知识,如今它已经能够深度参与疾病诊断和临床决策。」


我们不仅喂给AI数据,更教会它像顶尖专家一样思考。葛均波在发布会现场指出,2024年,中山医院心内科年门诊量高达82万人次。尽管科室汇聚了顶尖的心血管专家团队,且始终兢兢业业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但仍存在人均问诊时间短使得患者体验不佳,亚专科细化导致医生知识局限等问题,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现漏诊、误诊。


「AI心医生」的问世,旨在减少误诊漏诊现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让每一位患者都能获得更安心、更精准的医疗服务。

图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

不同于通用的AI模型,该款大模型展现出鲜明的专科化特征,专注于心血管领域,「深耕细作,术有专攻」,葛均波介绍道其知识库精准聚焦心血管疾病,涵盖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各亚专科领域。


与此同时,该大模型也能够做到博采众长,不仅关注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还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比如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


据葛均波透露,该款大模型的研发与训练在常规心血管疾病指南、文献输入的基础上,还输入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积累的数十万份电子病历和心内科医生思维,以及从「名院大查房」等品牌线上项目中提炼的疑难病例诊疗逻辑


系统突破单一文本数据分析,实现了心电图、超声影像、实验室检查等多模态数据的整合推理。其包含就诊系统与问询系统,可以精准解析患者主诉,结合病史和检查数据,自动生成结构化电子病历,完成智能病史采集;进一步根据病史,结合多模态数据深度推理,生成智能辅助诊断;内置的心血管医学专科知识库,让其能够精准回答心血管专科问题,实现智能知识问询。

更引人注目的是系统的人文设计,除了个体化交流、简化医学术语、提供健康教育等基本功能外,其还特别植入心理评估模块,能够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医疗AI的目标是提升每一个环节的医疗质量,让优质医疗触手可及。」葛均波的话语,揭示了这场智能革命的深层价值。


中山医院将推出更多大模型

助力建设成为首家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

「‘AI心医生’的发布,是中山医院优势学科、顶尖专家团队与顶尖IT团队通力合作的成果,也代表了未来医院高质量发展、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指出,葛均波院士带领团队做了很好的探索与实践,成为中山医院科室拥抱AI,为诊疗赋能的示范性案例,也将成为其他学科、其他科室学习的样板。


顾建英介绍,中山医院在AI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始于2019年,当时医院成立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并布局了医院数据中台,致力于数据资产建设和闭环管理规则制定,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的推进。六年来,医院陆续推出上海市便捷就医数字化转型3.0大模型等创新技术。


ChatGPT大模型应用兴起后,中山医院已经和多家院校及创新科技企业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前沿探索,在体检报告自动生成、电子病历辅助书写、医护数字人、多模态影像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当前,DeepSeek引领大模型应用热潮,中山医院信息与智能发展部已部署并逐步应用了相关大模型。在医教研等多个方面,医院也在积极探索智能体应用。顾建英表示,随着观心大模型CardioMind的发布,医院将陆续推出更多大模型,进一步推动医院学科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成为首家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


图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透露,中山医院在干部大会上多次明确提出,必须积极拥抱AI技术,否则将面临被时代淘汰的风险。「AI目前尚不能取代医生,但善用AI的医生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他表示,医生用好AI这个健康助理,将显著提升诊疗质量、诊疗效率,真正推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惠及广大百姓。


周俭表示,该款大模型发布只是一个起点。未来,中山医院将不断优化系统功能,提升诊疗效率,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为广大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图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无限光年创始人漆远表示,这一系统融合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丰富的临床数据、诊疗经验和上智院-无限光年联合实验室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在辅助诊断、治疗决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不仅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和医学应用的深度结合,也体现了跨学科合作在推动医疗健康领域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图片复旦大学教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无限光年创始人漆远

医生应重视AI提出的建议

避免因知识局限导致的误诊或漏诊

假如AI的建议和医生的判断不一致,临床医生该怎么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指出,医生被授予了行医资质,就应当对其诊疗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如果AI提供的建议与医生的判断存在差异,应以医生的诊疗意见为准。


但是另一方面,医学领域亚专业日益细化,医生的知识可能存在局限,对于指南的掌握也可能存在滞后。钱菊英指出,因此,医生应重视AI医生提出的建议,借此反思自身知识更新是否及时,以避免因知识局限导致的误诊或漏诊问题。观心大模型CardioMind作为医生的得力助手,能够帮助医生提升诊疗效率、减少医疗错误。通过人机协同,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图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

人工智能应用下的医学伦理问题也备受关注。顾建英表示,在探索大模型应用的同时,中山医院也高度重视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会逐步形成完善的管理规范,确保每一位患者的权益得到尊重,推动医疗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规范化应用。据悉,面对数据安全问题,研发团队建立了严格的数据防火墙,患者隐私信息经加密处理后完全匿名化。


据了解,当前观心大模型CardioMind尚在测试阶段,预计2025年5月份发布正式版本。

葛均波表示,目前,「AI心医生」主要通过文字输入进行询问,未来将实现语言识别功能的升级,无论是粤语、上海话,还是其他地区方言都能准确识别。医生只需给出提示,系统便会详细指导接下来的诊断、处理步骤及潜在风险,大幅降低错误率,「当然,医生仍需进行最终审核,确保医疗安全」他强调。


未来,观心大模型CardioMind将在基于患者个体特征的治疗决策支持、通过机器学习预判疾病进展风险、结合影像数据辅助手术规划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将三甲医院顶尖专家的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数字诊疗力」,助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我们并不追求完全替代医生,而是希望通过技术辅助提升诊疗效率、诊疗质量。」葛均波指出,今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智能医生功能将越来越强大,助力医疗机构消除漏诊、误诊,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有效的诊疗。


AI心医生在发布会现场流畅解读着复杂病例,医疗AI的进化轨迹愈发清晰:从辅助工具到协作伙伴,从技术概念到临床标配。在这场由顶尖医院领跑的智能化革命中,心血管疾病诊疗的「中国方案」正书写着智慧医疗的新范式。


聚焦医疗,探索应用

AI领域优秀讲师/企业合作伙伴招募中

扫码了解详情

健康界出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若违规转载,必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刘文阳
监制 | 郑宇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