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赚金币”、沉迷“直播间养生”……家有“网瘾老人”怎么办?

AI划重点 · 全文约1383字,阅读需4分钟

1.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接触网络,但部分老人却陷入“网瘾”泥沼。

2.老年人网络成瘾的原因包括孤独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长时间上网容易导致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

3.为帮助老年人走出网络成瘾,子女应给予更多陪伴和关心,鼓励培养兴趣爱好,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4.网络平台应加强网络内容审核与管理,优化算法推荐,推出针对老年人的专属模式。

5.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网络空间法律法规,保障老年网民合法权益。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在如今这个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时代,网络早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领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投身其中,开启了他们的“触网”生活。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不少老人在享受网络便利与乐趣的同时,却逐渐陷入了“网瘾”的泥沼,成为了让人揪心的“网瘾老人”。


老年群体月人均使用网络时长达129小时
刷社交平台时,不难发现众多网友在“网瘾老人”话题下分享自家老人的趣事:有的老人痴迷于“赚金币”,花费大量时间,上网8小时却仅赚回2元钱;有的老人沉浸在短视频、微短剧和小说的世界里,废寝忘食,直至深夜仍难以自拔;还有的老人对主播深信不疑,盲目跟风下单各种劣质保健品。这些看似夸张的行为,却真实地反映出当下 “网瘾老人” 群体的普遍现象。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老年群体月人均使用网络时长达129 小时,其中短视频以35.1%的占比高居使用时长榜首。
这些在年轻人看来很容易被识破的套路,为何总能轻松“拿捏”老年人?
首要原因便是孤独。随着社会的发展,“空巢老人”数量日益增多,子女因工作、生活等原因,陪伴老人的时间相对较少,老人与外界的交流也逐渐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便如同一盏明灯,吸引着他们。他们在网络中寻找陪伴、寻找乐趣,试图填补内心的孤独与空虚。
另一方面,老年人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也是重要因素。曾经,他们处于网络世界的边缘,而如今互联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他们有机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通过手机网络,他们可以社交沟通、学习新技能、知晓新闻时事,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这种新鲜感和探索欲,驱使着他们不断地在网络世界中遨游。
长期沉迷网络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在身体健康方面,老年人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容易导致眼睛干涩、视力下降,飞蚊症、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疾病也随之而来。
同时,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上网,缺乏运动,还会加剧颈椎及背部肌肉的损伤,引发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甚至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失眠,加重身体负担,增加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
在心理健康和社交层面,过度沉迷网络使得老年人减少了与现实生活中他人的交往,社交圈子逐渐缩小,孤独感进一步增强。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老年人辨别能力相对较低,他们容易轻信网络谣言,陷入网络诈骗陷阱,给自身财产安全带来巨大风险。

多方合力,帮助老人走出 “网瘾”

面对“网瘾老人”这一社会问题,我们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帮助他们走出“网瘾”,在数字时代找到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活方式。
子女作为老人最亲近的人,应当给予老人更多的陪伴和关心。抽出时间陪老人聊聊天、散散步,一起参加户外活动,让亲情的温暖填补老人内心的空缺。鼓励老人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网络平台也肩负着重要责任。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内容的审核与管理,严厉打击网络谣言、消费骗局等乱象,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要优化算法推荐,不过度推送单一类型的内容,避免将老人困在“信息茧房”中。
同时,可以借鉴“青少年模式”,推出针对老年人的专属模式,设置使用时长限制、弹窗提醒等功能,帮助老人合理控制上网时间。
相关部门则应加大对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完善网络空间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切实保障老年网民的合法权益。此外,还应积极推进互联网适老化改造,让网络产品和服务更加符合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
社区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加强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交和娱乐场所,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乐趣和归属感。
在这个“互联网 +”的时代,我们不能让老年人掉队。别让 “网瘾”成为他们融入数字时代的阻碍,而是要让网络成为丰富他们生活的有益工具。


来源 | 新华网、上观网、北京青年报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