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凡人善举微光成炬

人的一生有多长?或许只有5分钟,又或是5次循环,那是丈量生命的尺度。
“我什么都没想,只想把他救活。”
2月15日,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老人晕倒,情况紧急。
张慧,一名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九医院皮肤科的护士,恰巧送家人到机场。飞奔、跪地、俯身、施救。在约5分钟完成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5个循环后,老人颈动脉搏动和自主呼吸成功恢复。
现场群众拍下了视频,一经上传引起无数热议:
“你不仅有急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有出于本能的爱心。”——对,施救时张慧的右臂处于骨折术后4个月的康复期,但她全程未顾及自身伤痛。
“这个必须给嘉奖。”——没错,2月19日,呼和浩特市文明办授予张慧“青城好人”称号,颁发证书、奖牌及5000元慰问金,称赞其行为彰显了城市友善助人的精神。
“感谢你,温暖的呼和浩特。”——是,抚慰人心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座城。
你可曾知道,一场生命的挽救,从来不是巧合。
10个月前,马玉彬、仝伟与死神赛跑,在车辆侧翻的火海中救出被困女孩;6个月前,李春亚、李健壮、秦志祥3人高速上演生死救援;4个月前,的哥方海福拾金不昧,花店老板孟国飞勇救落水女子;1个月前,张文超车身贴满的40多张寻人启事,让寻亲家庭看到希望;半个月前,顺丰快递的员工木仁、张晓雨、包巍、李亚杰、张明明、李少朋、董宝林冲进洗车店火场中救火,上演青城“最美逆行”……
在呼和浩特,善行早已如炬火燎原,道德力量生生不息。
一座城市的肌理何至于如此?
是善行接力形成“星火燎原”效应。普通市民的日常善举通过“发现—表彰—传播”机制持续放大:的哥方海福拾金不昧获评“青城好人”后,其事迹通过全市各级媒体开设的“榜样就在身边”“道德模范风采”等专题专栏形成示范效应;快递小哥张明明7年间接力完成从“摆渡人”到“救火英雄”的角色升级,带动站点同事共同参与救援。这种“一人善举→群体响应→全民参与”的传导链条,使道德力量呈现几何级增长;这种制度化的价值引导,使“见义勇为”从个体选择升华为群体自觉。
是北疆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的传承创新。作为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之地,呼和浩特将“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转化为当代城市品格:行政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960余个,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通过打造全天候、交互式的“青城好人数字馆”与1300余个道德模范展区,将凡人善举转化为可视化精神地标;苏雅拉广场设置2米高的英雄海报,用“我看见的是人,没看见火”等震撼语录强化情感共鸣;文艺工作者将霍石柱还债故事改编为《一诺千金》等19部戏剧,实现传统美德的时代转译。这种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双重构建,使善行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是制度保障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呼和浩特建立包含住房保障、医疗优待等六大礼遇体系,累计为道德模范办理360余张免费公交卡,发放慰问金超5000人次。企业层面如顺丰速运设立“关键英雄奖”,将应急救援纳入快递员培训体系。这种“精神褒奖+物质保障+职业发展”的三维激励,正在形成“德者有得”的良性循环。总之,是社会道德光源与个人榜样力量的双向奔赴,让美更美,让善更善。也正是这种文明生态的构建,使张慧等人的壮举不再是孤立事件。
因此,“善行传递”现象本质上是文明生态系统的产物,正如每一位呼和浩特市民所感所言:“在这里,你既是温暖的接收者,也自然会成为传递者。”这种从个体自觉到群体共识的升华,正是呼和浩特道德建设最具生命力的表达。
在善意光环下,一个人就是一座城。
张慧救人时,职业精神与专业担当完美交融;顺丰快递7人团队在救火过程中,危难时刻的集体英雄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高晓梅30年守护长城文化遗产,将个人命运与城市文脉深度绑定,续写着“替父亲走完未竞之路”的动人传承……在作出决定的那一刻,他们就是呼和浩特的精神写照。
在暖意接续中,一座城又因几个人的善举而闪耀。
由制度设计而起,到文化浸润入心,再到民生温度共触,呼和浩特正在实现从“个体闪光”到“群星璀璨”的蜕变。在呼和浩特“青城好人”群体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美德的闪光,更是一座城市文明基因的集体觉醒。
敕勒川、阴山下的晨光里,善行如同草原上的蒲公英,随风播撒在360万市民心间,将道德基因镌刻进街巷肌理:青城儿女早已将见义勇为融入本能,让拾金不昧、救人于水火成为如同呼吸般的自然举动。
在这里,每个转身都能邂逅温暖——或是社区广场上稚童仰头凝望英雄肖像时眼里的星光,或是十字路口陌生人相视一笑的温度,抑或是深夜里万家灯火中悄然流淌的信念:善意的涟漪终将汇成文明的海洋。

请相信,在呼和浩特,定会遇见最善美的你。

图片

来源/青橙融媒

编辑/杜佳欣  初审/宋塔娜

复审/牛   婧  终审/亢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