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源时评|网络问政:数字时代的基层治理创新样本

文/钟昱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基层治理如何突破传统模式,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湖南省桑植县以“网络问政”为支点,探索出了一条从“指尖诉求”到“心间服务”的创新路径,不仅成为湖南省基层治理的标杆,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数字化治理样本。

机制创新:全链条响应背后的治理逻辑

桑植县的成功,首先源于其构建的“受理—交办—督办—反馈”全链条响应机制。这一机制以红网《百姓呼声》《问政湖南》等平台为核心,将网民留言转化为政府行动清单,并以“三个100%”(及时受理率、到期办结率、按期回复率)为硬性标准,倒逼责任部门高效落实。2024年,全县累计办理1277条网民留言,每一项数据背后都是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这一机制的价值不仅在于效率提升,更在于其透明化与可追溯性。通过“链式流程办理”,责任直接下沉至具体责任人,避免了传统治理中常见的推诿扯皮现象。例如,刘洪公路电线杆拉线安全隐患的快速整改与全域排查,正是这一机制效能的缩影。桑植县的实践表明,技术手段与制度设计的深度融合,能够将“问题清单”转化为“责任清单”,最终形成“幸福清单”。

民生答卷:以小见大的治理智慧

桑植县的网络问政并非停留在宏大叙事,而是聚焦群众身边的“小问题”,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从“三线”杂乱整治到公路安全隐患排查,看似琐碎的民生诉求,实则是检验政府治理能力的试金石。这种“线上听民声、线下解民忧”的模式,让群众在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感受到政府的诚意与温度。

值得注意的是,桑植县将网民留言视为治理的“突破点”,而非简单的任务清单。针对突出问题的整改往往举一反三,推动同类问题系统性解决。这种“由点及面”的治理思维,既提升了行政效率,也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视行为,为基层治理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基因。

数字赋能:从治理升级到经济突围

桑植县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网络问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数字乡村建设、文旅经济深度融合,形成“治理——发展”的双向赋能。依托竹叶坪乡浸峪村等数字乡村试点,当地探索出乡村治理与数字技术结合的创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全民数字素养,更通过“青年网络推荐官”计划、与自媒体平台合作等方式,将桑植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全国。

这种“以治理促发展”的策略,展现了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千名大学生为家乡代言、百名自媒体大V参与文旅宣传,不仅激活了本土青年的参与热情,更借助新媒体流量为县域经济开辟了新赛道。桑植县的实践证明,数字技术不仅能优化治理流程,更能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共治共享:凝聚人民力量的治理新生态

桑植县网络问政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通过“邀请群众拍砖”“倾听逆耳忠言”,当地政府将民意吸纳转化为治理动力;通过网评员培训、网络安全宣传等活动,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与参与能力。2024年,全县撰写150余篇网评文章、处置7起网络安全风险,既维护了公民权益,也培育了理性表达的社会氛围。

这种共治模式打破了传统治理中“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限,让公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例如,对某违规收集个人信息APP的约谈,既彰显了法治力度,也强化了公众对数据安全的认知。桑植县的探索表明,真正的“人民城市”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主动参与和智慧贡献。

启示与展望:基层治理的“桑植密码”

桑植县的经验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一些启示:技术为用,制度为本,数字化工具需与制度创新结合,才能避免沦为“面子工程”;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治理的核心在于以民为本,细节处见真章;共治共享,方能长远:公众参与是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桑植模式同样也面临挑战:如何持续应对网民留言量的指数级增长?如何避免“重回复、轻落实”的形式主义?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智能化分拣、大数据预警等技术的应用,同时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确保“事事有回应”向“件件有实效”升级。

桑植县的网络问政实践,不仅是技术赋能的产物,更是治理理念的升华。它用一条条“网线”连起了党心民心,用一次次“指尖互动”诠释了“中国之治”的基层活力。在数字时代,这样的探索或许正是回答“如何让治理更有温度”这一命题的最佳答案。

(作者单位:张家界市桑植县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