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手第一次走进家庭:石头扫拖机器人G30 Space探索版深度体验

今年初 CES 展会上,石头科技发布了首款自带机械手的扫拖机器人产品。当时,笔者看到这一新闻时,内心并未泛起太大波澜。主要原因在于,笔者此时潜意识里仍觉得,这样的产品属于实验室阶段的产物,提前亮相不过是“秀下肌肉”。但令笔者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石头还真的把这样一款黑科技的产品带给了消费者。

图片

2 月 16 日,石头自清洁扫拖机器人 G30 Space 探索版正式上市,各大平台同步开启预售,其最大亮点是其全球首创的 5 轴折叠仿生机械手,不仅能自动识别并移除可提起的障碍物,如纸团、袜子等,完成对障碍物周边及下方的清扫,还可以智能分类收纳散落物品,实现扫地机产品从地面清洁到空间整理的功能拓展。

现在,这样一款非常科幻的产品也来到了IT之家评测室,接下来,IT之家就带来这款新品的上手体验。

图片

点击可查看大图

一、扫拖机器人秒变“月球车”

这次先不谈外观设计了,先从大家最感兴趣的“机械手”谈起。

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搭载的“机械手”采用了 5 轴折叠设计,机身与机械手模组支持多个关节的旋转运动,内置 6 电机驱动,可实现整机六自由度的运动效果。

图片

这只机械手在非工作状态下能够完全折叠并隐藏在机器内部,同时保证了机身顶部的纯平性。

更为关键的是,尽管加入了机械手,但机身依然保持了 7.98cm 的超薄设计,并未因机械手的加入而牺牲诸如大吸力、超薄机身等重要体验。

图片

而在机械手收纳盒的后部,是隐藏在机身盖板下方的收纳尘盒,配合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基站的大容量集尘袋和污水箱,产品可以实现长时间的清洁自持而不需要人工干预。

图片

这只仿生机械手末端装有一颗摄像头,在取物工作时,随时可以通过 App 调用这颗摄像头的视角。

那么,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机械手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

其实可以简单分为两种:自动与手动

先来谈谈自动模式。

过去,在日常清洁工作中,传统的扫拖机器人只能对地面进行平面清洁,一旦遇到稍大的纸团或诸如拖鞋、袜子之类的物品,便只能绕道而行,导致这些区域无法彻底清洁。

图片

而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在完成地面清洁时,会利用机械手智能识别并抓取这些散落的物品,将它们移动到预先设置的指定收纳区,并完成对其底部地面的清洁工作,从而实现了清洁维度从平面到立体的飞跃。

在用户首次使用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时,完成建图后,可以在地图内标注不同的收纳区,对应收纳纸团,袜子,拖鞋等物品。

在配件内,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还额外附赠了一款折叠收纳桶,在首次建图时,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会识别到这款收纳桶(建图时识别成一个方块),并将纸团垃圾丢进去。

图片

图片

在完成前期设置后,开启产品的辅助清洁功能,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在清洁过程中如果遇到纸团等物品会将其夹回收纳区,然后完成其周边和底部的清理。如果遇到拖鞋,它会先清扫其他区域,然后再把拖鞋挪开清扫,最后把拖鞋夹回鞋子归置区。

图片

图片

将纸团扔到垃圾桶里(文章演示 gif 均进行了加速处理)

如图所示,笔者在地面上放置了拖鞋、纸团和棉袜,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工作中会识别到这些小型物品,随后通过机械手抓取。例如,将拖鞋放到鞋子收纳区,纸团直接扔到垃圾桶里。

图片

将第一只拖鞋放到鞋子归纳区

图片

图片

将第二只拖鞋放到鞋子归纳区

讲完了自动归纳模式,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还有手动模式可选。

在IT之家的测试中,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对纸团、拖鞋的识别、收纳准确率还是相当高的,但目前产品可识别的物品种类仍然较少,后续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这时候,你就可以通过手动模式来收纳。

通过石头 App,找到遥控取物的选项,即可进入该模式。

图片

右上角“遥控取物”入口

此时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秒变“月球车”,你将拥有远程驾驶员视角

图片

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提供了两枚摄像头,一枚位于主机正前方,另一枚则位于机械手末端,共同组成了 360 度高低双视角,点击不同的摄像头,即可切换视角。

图片

机械手和机身视角

在这个“遥控取物”模式下,提供了“自动取物”和“手动取物”两种选项。

图片

自动取物,你只需要手动遥控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来到地面物品区域,将屏幕内的蓝色区域对准要取的物品,点击开始抓取,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机械手就能自动抓取该物品,随后遥控将该物品放到理想的区域。

图片

自动取物(机械手视角)

图片

自动取物(机器视角)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手动取物”模式。

图片

手动取物操控界面

在这种模式下,屏幕一侧会显示机械手上下、前后的动作控制,以及夹取、松开的操作选项,同时还有机械手关节的旋转运动控制,完全由用户手动操作,颇有几分隔空取物的感觉,这让笔者不禁联想到了小马云的一句名言 ——“开挖掘机”。

图片

图片

不过,手动操作对于初次上手的用户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

比如下图,在拾取毛线手套时,笔者就很难精确控制机械手的高度,经过多次尝试才成功。

图片

当然,这个手动的过程却充满了乐趣和科技感,也难怪这次石头发布会选择在上海天文馆举行,这简直就是一辆低配版的月球车。

实际上,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遥控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夹取逗猫棒来远程逗猫,或者让它帮你捡起远处的遥控器等物品,想象空间极大

在实际体验中,IT之家注意到,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目前能够较为熟练地处理纸团、针织品和拖鞋等物品的清洁。

一些稍大的物品,它则会实时监测夹取物体大小,避免出现夹取物体过重造成的扫地机前倾或者物体坠落砸伤地板问题。而一些较小的物体,又或者是表面较为光滑的物品,比如乒乓球,又或者是下图中的木质棋,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双夹架也难以牢固抓取。

图片

图片

但是,这里要说但是了。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发布,带着机械手首次走进家庭,已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二维地面清洁到三维空间管理的跨越性进步 —— 这种开创性的设计藏着巨大的潜力和想象空间。

例如,如果将机械手的夹子设计为模块化,其顶端可以替换为磁吸夹、八爪手或小吸盘,这样的设计将使其能够收纳玩具、小部件、进行缝隙的局部清洁,甚至石头还可以给这个机械手设一套程序,一键实现“机械手跳舞”等等…… 这些都不再是仅限于实验室里的设想。

图片

石头已经完成了第一步,也是最具行业意义的关键一步 —— 用一只真正意义上的机械手,重新定义了下一代家用机器人。

最后,是安全性方面,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在机械手内侧装有薄膜传感器,一旦触碰便会触发急停机制。同时,在机械手收纳盒的一侧,还配备了一枚长条状的边缘防夹传感器,该传感器若被触碰,同样会立刻启动急停功能。

图片

在机械手出仓时,如果检测到顶部存在遮挡物,系统也会立即停止出仓操作,以确保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二、基础清洁体验

上文提到过,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并没有因为这个机械手的存在牺牲了其它体验,因此,G30 系列所具备的 22000Pa 行业顶尖吸力、4 厘米越障能力、RRmason 12.0 算法以及全能基站等这些核心特征,石头 G30 Space 也是都具备的。

在避障方面,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由 3 组 Tof+2 个 RGB 摄像头 + 竖线结构光共同构成,共 4 光源发射,可以带来精准的避障体验。搭配 RGB 摄像头,可识别 26 类 108 种物体类型,并支持拍照学习新的物品种类。

图片

在黑暗环境下,还支持自动补光。

图片

先来看看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系列表现。

22000Pa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可谓“性能过剩”了,这算是行业天花板规格,没有对手。尽管日常清洁中,你几乎不会 22000Pa 大吸力的场景,但还是那句话 ——“力大飞砖”,22000Pa 可以保证你的设备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都不会被淘汰

在测试过程中,IT之家选择了“AI 省心”模式,这意味着无需手动调节水量、吸力或扫拖逻辑,完全由机器自行判断。如下图所示,无论是碾碎的咖啡豆、薯片还是密集的麦片等垃圾,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都能轻松应对,来回一趟即可清理干净。

图片

图片

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滚刷采用了胶毛一体往复式主动切割设计,在滚刷密集的梳齿内隐藏着刀片。当遇到地面上的毛发时,它会沿螺旋方向汇聚,并在中间刀片位置自动切割,直接吸入扫地机内部,有效防止毛发缠绕。

图片

在拖布方面,这款产品并未沿用 G 系列的“平板”拖布设计,而是采用了 P 系列的双圆盘拖布设计,以 200 转 / 分钟的双旋速度擦地。

图片

同时,一侧的拖布还加入了可伸缩机械臂结构,在面对桌椅腿、床腿、沙发茶几腿等复杂区域时,拖布会像人一样“伸手”去清理。

图片

贴墙清洁时,拖布会自动向墙壁伸出,确保墙壁边缘也能得到彻底清洁。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边刷同样支持伸缩功能,确保卫生死角也能得到妥善处理。

图片

当识别到地毯区域时,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会通过底盘升降功能将万向轮和拖布抬起,以便对中长毛地毯进行深度清洁并防止打湿拖布。

图片

此外,它还支持拖布的自动拆卸和安装功能。

图片

例如,在仅进行扫地操作或先扫地毯的情况下,设备会自动拆卸拖布并将其留在基站内;而当需要执行拖地任务时,设备则会回到基站自动安装拖布。

来到底部,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也支持底盘升降,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检测,底盘各升降模组独立带动,可实现最高 4cm 越障。

图片

当多传感器融合检测系统判断门槛高度在 2 至 4 厘米之间时,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底盘会自动升降,跨越较高的门槛。不仅如此,在复杂环境中遭遇障碍或被困时,它还能通过传感器感知并配合万向轮的升降进行自救。

三、设计及细节篇

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的设计延续了 G 系列高端的设计语言,包括运用了大量的纯平、纯黑镜面设计,非常不克制,看起来是很高级、很考究。

图片

当然,不可避免的,这种镜面设计也会较容易留下指纹痕迹,日常擦拭是少不了。

图片

清污水箱位于基站顶部,如果有条件的话,更推荐上下水版本,毕竟后者你要做的仅仅更换尘袋即可。

图片

基站下半部分,是尘盒盖,内隐藏了一次性尘袋和抗菌清洁液盒,其中,尘袋容量为 2.5L ,一般家庭 1 年只需换 6 次尘袋,采用 E12 级过滤材质,支持全链路抑菌。

不过遗憾的是,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并没有采用 G30 系列同款的按压式面板,依旧是卡扣式,从奢入俭难,体验到了 G30 的按压式设计,G30 Space 探索版的卡扣设计只能说“不讲究”了。

图片

回到机器本身,石头 G30 Space 探索版顶部纯平无凸起,机身厚度仅 7.98cm,确保在低矮环境中也能顺畅通行。

图片

存放机械手的区域采用镜面半透明设计,既有强烈的反光效果,又在特定角度下呈现出银色质感。同时,还能透过舱盖看到内部的机械手,高级感依旧十足。

图片

石头 G30 Space 基站支持主动式热水洗拖布功能,可利用 80℃高温热水对拖布进行深度清洁,高效去污并实现 99.99% 的杀菌率。清洗后的拖布再经 45℃热风均匀烘干,有效防止异味产生。

图片

此外,还支持清洁液 + 银离子 + UVC 全链路杀菌技术。清洁盘内部配备了“雨刷”结构,启动时能够像汽车雨刷一样彻底清除清洁盘底部及缝隙中的污垢。

图片

在配件上,除了尘袋和清洁液之外,石头 G30 Space 还额外附送了一个折叠收纳桶。

结语

石头 G30 Space 的发布,颇有几分科幻走进现实的感觉,尽管笔者对所谓的“机械手”并不感冒(主要是这类新闻太多,已经脱敏了),但当一款真正量产、商用的家用扫地机器人搭载了这项熟悉却又遥远的技术,并且即将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笔者确实是有几分震惊的。

甚至,夸张点说,像是见证着历史。

毕竟,在家用扫地机器人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这还是首次从平面清洁迈向立体清洁的突破。

图片

当然,也别急着吐槽石头 G30 Space 的机械手到底实不实用,但总得有人去做这些“第一次”的尝试,去推动技术的边界。

在笔者看来,石头 G30 Space 的发布,不仅仅是一次秀肌肉,更是石头科技对扫拖机器人未来发展的一个前瞻性技术预判和技术占位。

未来的家用扫地机器人,会是以什么形态出现?石头 G30 Space 用机械手打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板。正如文章中提到的,如果未来采用模块化设计,机械手可更换抓手,那么扫地机器人是否还会局限于地面清洁?又是否仅限于清洁?

这只仿生机械手,事实上承载了未来扫机器人清洁巨大的想象空间。

回到产品本身,石头 G30 Space 非常适合那些预算充足且热衷于尝试新技术的用户。它不仅在地面清洁和物品整理方面表现出色,更像是一款遥控的“月球车”,为用户带来技术普及后的全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