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特别策划】守护我们的金融消费者

图片

在关乎每一个人“钱袋子”的金融领域,隐藏着不少金融服务“套路”。

从“稳赚不赔”的理财产品,到夸大收益的保险产品;从个人金融信息的频繁泄露,到层出不穷的推销电话。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个特殊时刻,《中国经营报》推出“3·15特别策划”,更好地守护每一位金融消费者

如果您或者身边朋友曾经遭遇过金融服务的“坑”,请扫码联系我们或后台留言。

比如这样的坑……

1、打着“金融创新”的幌子推销一些所谓的投资理财产品,承诺超高回报率,吸引大量普通民众参与,实际上,这些平台根本没有真实的优质投资项目支撑。

2、在宣传产品时夸大收益、隐瞒风险。比如某些保险产品,广告宣传中突出强调高额分红,却对分红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扣除的高额手续费等关键信息一带而过。产品实际收益与宣传相差甚远,保障范围也不如预期。

3、个人金融信息泄露问题频发。消费者的大量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联系方式、资产状况等被非法获取和贩卖。

4、名为教授理财知识,实为推荐股票和基金。夸大投资标的收益率,不提及投资风险,导致投资人利益受损。

5、违反投资者适当性原则,把不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客户;尽职调查失察,没有及时发现资产风险,令投资者踩雷,造成资产损失。

6、一些不法分子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异议投诉咨询、代理”为名招揽生意,收取高额服务费。

7、一些金融机构以担保费、会员费、咨询费、服务费等名目收取隐性费用,实际贷款利率远超国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