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发现可疑漂浮物!”2月20日,警报声响彻指挥中心,河南省淅川县渠首民兵连队员迅速进入战斗状态。无人机如鹰隼般掠过水面,水下机器人悄然潜入深潭,身着橙色救生衣的民兵驾冲锋舟破浪而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旁,这支身着迷彩的队伍,正用硬核实训守护一泓清水北上。
曾经的渠首民兵面临尴尬困境:人工巡查效率低,复杂水域难覆盖,遇上突发状况常“望水兴叹”。如今训练场上,无人机编队划出优美航迹,操作手紧盯屏幕练习精准悬停;水下机器人灵活穿梭,机械臂反复抓取模拟污染物,这些变化源于科技手段的加持。
“刚开始连平衡都控制不住。”民兵张佳回忆起操作无人机的经历。现在他的无人机能在强风中稳定作业,喊话声可精准覆盖目标区域。发现污染物后,无人机快速建模锁定坐标,水下机器人同步开展地毯式搜索,彻底改变了以往“盲人摸象”的被动局面。
急促的警报声打破了平静,库区安防系统突发“险情”。民兵连与公安、水务部门组成的混编分队迅速响应:无人机空中布控追踪,执法艇水上封堵,岸基组架设拦截网。三路合围下,“可疑人员”被成功拦截。
这种行云流水的配合,源自“平战一体”的协作机制。每周的联合训练日,水务专家指导民兵掌握水质采样技巧,公安教官传授应急处突战法;每月的综合演练,多部门联合设置突发险情,考验队伍快速响应能力。
最考验默契的是立体救援演练。某次模拟落水警情中,无人机率先投下救生设备,冲锋舟编队包抄拦截,岸基组同步架设救援通道。当落水者被成功救起时,观摩人员纷纷鼓掌——整套动作干净利落,不同单位如同精密齿轮般严丝合缝。
暴雨中的训练场,无人机在雨幕中艰难保持航向;夜幕下的库区,水下机器人打开探照灯搜寻目标;冬季的水面上,民兵们呵着白气操作清漂装备……一系列训练,让队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训练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升级的开始。训练日志记录着每次演练的数据:机械臂动作延迟、编队间距误差、应急响应间隙……这些用红笔标注的细节,都会成为下次训练的重点攻克对象。“护水不是摆样子,是真刀真枪的硬仗”,民兵连长张云虎说。如今这支队伍中,既有精通智能装备的操作能手,也有熟悉水性的巡查尖兵,更有掌握急救技能的多面手。
夕阳下的丹江口水库波光粼粼,民兵们结束训练后仍在复盘今日作业数据。库区电子屏实时显示着Ⅱ类水质指标,这泓碧水见证着:没有花架子,只有实打实的硬功夫,才能练成让人民放心的“护水尖兵”。(来源:淅川县委宣传部 作者:竺俊涛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