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两会代表、委员“组团献策” 让AI赋能、文化匠人、政策滴灌“火出圈”

今年深圳市两会期间,有多位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作为全国、全省劳模,围绕产业升级、民生福祉、文化繁荣等话题积极履职,为深圳市产业升级和职工队伍建设建言献策,以“劳模担当”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市人大代表李双双:

积极推进“技术共生”,搭建跨行业技术协作平台

图片

今年,市人大代表李双双带来了两份“科技向实”议案。在“AI+”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作为全国劳模的她也将目光投向了AI对医疗、运输等行业的技术赋能。她认为,目前“AI+医疗器械”领域面临数据共享难、临床评价标准模糊等问题,她呼吁深圳率先出台专项政策,打通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推动AI影像诊断、智能手术机器人等技术落地,让技术创新惠及百姓,同时创造高技能岗位。  

“事实上,除了医疗器械,在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行业,也存在跨行业的技术壁垒,我们应当积极推进‘技术共生’,比如搭建跨行业技术协作平台,在传感器、AI等底层技术上高度共通,促进共性技术联合攻关。这样一来,不仅让产业工人获得跨界成长机会,更能以‘技术集群’优势提升深圳全球竞争力。”李双双说。

市人大代表王小斌:

既要让尖端技工“冒尖”,也要让文化匠人“出圈”

图片

作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文化领域从业者代表,市人大代表王小斌今年聚焦城市“软实力”建设。他建议加大对民营美术馆的扶持力度,建立艺术家文献数据库,“让艺术创作有空间、有传承”。  

多年来,王小斌一直在为工匠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发声。“我建议深圳设立‘工匠创新工作室’专项补助,完善技能人才引进机制,并借助行业协会力量,搭建制造企业与文化艺术领域的人才共育平台。工匠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既要让尖端技工‘冒尖’,也要让文化匠人‘出圈’,让深圳既有‘硬核科技’,也有‘诗意栖居’。”他说。

市政协委员古凤绮:

出台“精准滴灌”政策,助力缓解结构性用工矛盾

图片

市政协委员古凤绮是一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她今年的关注的焦点是中小企业的结构性用工矛盾。“企业在培养人才的长期投入方面存在不足,职工则缺乏更加清晰的成长路径,这些都导致了结构性失业风险的增加。”她在走访中发现,随着产业升级加速,企业对“懂技术、跨领域”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激增,但现行职业培训与认证体系存在缺失,导致“企业招不到人、职工难转型”的双重困境。  

对此,古凤绮建议政府牵头建立复合型人才培训标准与认证体系,通过出台“精准滴灌”政策为中小企业减负。“例如定向补贴企业培训、开发跨岗位技能认证课程等,助力职工稳就业、企业稳发展。产业生态如同森林,既需参天大树,也需滋养小草。中小企业的人才政策需要更务实、更接地气。”她说。

深圳晚报记者 马佳丽 郭宇立 袁晔/文 严文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