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与两弹元勋朱光亚主任的一段难忘经历‖杜建华

图片

图片



与两弹元勋朱光亚主任

的一段难忘经历



杜建华

 编者按:今天(2月26日)是被誉为“科技界众帅之帅”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早期领导人、著名两弹元勋朱光亚先生逝世14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怀念和致敬这位令人尊敬的大科学家。

 在国防科研的重要领域中,中子弹的研制是一项意义非凡且影响深远的工作,其对于维护国家安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值此朱光亚先生逝世14周年之际,缅怀先生为国家科研事业立下的不朽功勋,我不禁忆起在中子弹研制征程中的一段鲜为人知却意义重大的故事。

图片

1984年10月,时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朱光亚(左一)和二机部部长刘西尧(前排右三)来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1985年使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名称)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周年庆祝活动,院党委书记李英杰(前排右二)、院长邓稼先(前排右一)陪同接见院职工和家属。

 那时,我有幸参与了这项意义非凡的研制工作,并凭借自主开创的独特加工方法,成功突破了中子弹核心部件加工过程中长久未能攻克的瓶颈难题,为整个项目的稳步推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一成果受到时任国防科工委朱光亚副主任和我们九院邓稼先院长、李英杰书记等领导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他们亲自接见了我,对我的工作给予了赞扬及勉励。然而,由于当时保密工作极为严格,我未能留下与这些尊敬的领导们的珍贵合影,这成为了我心中一直难以释怀的遗憾。

 1984年是九院研制中子弹的关键时期,当我成功突破关键部件加工难题后,朱光亚主任在国外返程途中听闻此佳音,当即改变既定行程,从北京转机飞抵成都,随后又不辞辛劳驱车三百余里,径直来到我工作的核心部件加工现场。朱主任详细询问了研制过程中的每一处细节,我逐一介绍后,他不住地点头称赞。当他看到那一件件经严格检验合格的产品整齐排列着,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亲切地对我说:“小伙子,你解决了大问题,干得好!”接着,他又转身对邓稼先院长讲道:“这个项目可以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随后,朱主任又询问了其他问题,如加工件的材料,真正的难点在哪里等等。

 我介绍说,加工的组件属于复合材料,其中有一层纯金,是将特别软和特别硬的材料组合在一起;而且孔的加工精度有严格要求,加工难度极大。当我介绍到这里时,有随行人员好奇地问:“纯金是不是很硬?”我回答说:“不硬,就像电影里用牙咬来试一下,是不是真金那样。”

 听到这里,朱光亚主任笑着点头说:“对的。”这时,大家都愉快地笑了起来。

图片

作者的获奖证书

 待我向朱光亚主任介绍完研制过程后,朱主任起身问我:“能给我几个钻头吗?”我连忙回答:“当然可以,您随意拿。”朱主任又问:“在哪里呢?”我指着桌上的一块海绵块说:“在这儿。”朱主任顺着我手指的方向仔细看去,海绵块上插着许多微型钻头,不禁说道:“这么小?”我回答:“确实很小,只有xxx。”朱主任精心挑选了几个加工用的小钻头,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放入自己的红色工作证内,然后和我握手道别,与邓稼先院长一行离开了。

图片

1992年,朱光亚主任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参加会议期间与院领导和专家合影,前排左起:任益民、王淦昌、朱光亚、胡仁宇、彭桓武、程开甲;后排左起:胡思得、谢家祺、王润民、杜祥琬、张寿齐。

图片

1996年7月,朱光亚主任在核试验现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九作业队参加过1964年首次核试验的科技人员合影,从左至右:李火继、吴鸿志、杨岳欣、薛本澄、胡仁宇、朱光亚、张寿齐、朱建士、耿春余、陈早林。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朱主任还未到的时候,我站在操作间门口,先行警卫人员便把我从门口拉开,因为我当时只有23岁,可能是看到我太年轻了,就让我站在操作间外边。

 朱主任到来后,走进操作间坐在操作凳上,对邓稼先院长说:“让他们现场介绍一下研制过程的相关情况。”此时,在操作间内的钳工班长便主动开始介绍,可是由于并非他实际操作,说得有些不着边际。朱主任便对邓稼先院长说:“把操作者叫来。”在门口的警卫员重复了一句:“让操作者进来。”

 我身旁的车间书记李书全拉了我一下,说:“快过去。”钳工班长出来后,我赶忙走了进去。

 当我来到朱主任身边时,他注视了我片刻,然后对我说:“小伙子,给我介绍一下。”

图片

青年时代的作者

 我当时由于紧张,脑子有点懵,不知道该介绍什么,就问道:“介绍什么?”

 朱光亚主任又对我说:“就说说你是怎样加工的。”

 听到朱光亚主任的话,又看到他亲切的样子,我也就不再紧张了,便说道:“哦,这可以。”

 然后,就详细叙说了从接到任务开始,遇到的诸多棘手难题,以及我通过何种方法最终完成加工任务的过程。

 这段经历,虽已历经悠悠岁月,但朱光亚主任的音容笑貌以及那些温暖人心的鼓励话语,始终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长河之中,持续不断地激励着我在科研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朱光亚先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对科研人员的关怀,不仅是我个人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为国家的科技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源泉。今天,我们缅怀他的功绩,更应传承和发扬他的精神,在如今的科研环境下勇攀科技高峰,为国家的繁荣强盛贡献力量。

图片

1997年,朱光亚主任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题词,右一是时任院长胡思得,右二是时任院党委书记姜悦楷。


来源:
曙光初照902

文/图:杜建华
视源:新华每日电讯视频号 时政湃视频号 赣州市共青团视频号 方志四川视频号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