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防报·中国军号
军博展陈的臂章、胸标、军功章等。汪 楷摄
志愿者为观众讲述飞机背后的故事。张 荣摄
志愿者辅导学生体验战斗机飞行模拟器。岑 硕摄
志愿者为观众介绍海军装备模型。汪 楷摄
志愿者为观众讲述“小八路”的故事。汪 楷摄
线下聆听文物故事,线上分享体验……近年来,“打卡”参观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
刚刚过去的寒假,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日均参观人数超过1.5万人次。面对热情观众,一群身穿迷彩和蓝色马甲的志愿者活跃在各个岗位,帮助开展各项工作,提升接待服务质量。
一件展品一个故事,一个展厅一段历史。志愿者们开发特色讲解路线、辅助开展互动体验、录制精彩讲解视频,为观众搭建通向军博这座“红色宝库”的桥梁,在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上发挥积极作用。
一张志愿讲解时间表
全时开讲覆盖各个展厅
2月15日,星期六。走进军博大厅,记者一眼看到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的“我来军博讲故事”志愿讲解时间表,包括一周的讲解安排。当天,几乎每个时段都有志愿者讲解,覆盖各个展厅。
志愿者胡晓冬的讲解时段是10时至11时30分。他和往常一样,提前来到休息室,穿好迷彩马甲,戴好志愿者证,调试扩音设备。“馆里给志愿者配了扩音器,我自己买了一个功率更大的,这样后面观众也能听清。”胡晓冬边向记者介绍自己的装备,边走到立镜前整理仪表。准备完毕,胡晓冬打开休息室门,嘈杂的人声瞬间涌来,大步走到一层大厅站定,“老飞”带您逛军博准时开始。
胡晓冬是一名有着1000小时以上战斗机飞行经验的退役飞行员,今年68岁。他说:“我人生中有3次志愿选择:志愿入党、志愿入伍、志愿加入军博讲解员团队。现在,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不到10分钟,围着胡晓冬的观众就里三层外三层。讲解结束时,抖音直播间在线观展人数超过5万人。
人群聚集处,必有讲解员。互动体验旁,都有志愿者。
“这些年,参观人数逐步增多,现有工作人员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因此,我们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招募志愿者辅助开展工作。”军博宣传教育室相关负责人杨沐介绍,从2019年招募第一批志愿者开始,军博志愿者活跃在讲解宣传、展厅咨询指引、军事互动项目科技辅导、主题直播、新媒体录制等各个岗位,现已成为军博的一支重要力量。
据统计,2024年,90名讲解志愿者开展讲解服务900余场次、服务时长1800余个小时;716名服务志愿者开展展厅志愿服务近1800人次、服务时长近6000个小时。
服务志愿者有很多来自北京城市学院。除了咨询指引,帮助观众体验互动项目,也成为他们的服务重点。
军博的互动体验项目包括轻武器模拟射击、航母编队VR体验、战斗机模拟飞行等,预约名额常常“秒空”。“每个人的体验时间只有3到4分钟,掌握一些技巧会让体验更好。我会告诉观众瞄准时注意三点一线,穿戴设备要调整好角度,操纵飞机要先上升到一定高度。”北京城市学院学生、志愿者孙思琦对互动项目十分熟悉,总结出不少技巧。
志愿者队伍里,出现越来越多像孙思琦这样的高校志愿者。第一批志愿者大多有从军经历或相关从业背景,现在志愿者行业覆盖面更广、年龄跨度更大。志愿者们来自各行各业,身份不同,但对军事的兴趣、对人民军队和国防的热爱、对公益事业的热情,让他们汇聚到了军博,有了共同的称呼——军博志愿者。
他们有的是铁杆“军迷”,愿意将自己的军事知识与更多人分享;有的来自军工行业,重点介绍国产装备发展背后军工人的智慧和汗水;有的是历史爱好者,要将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听,弘扬主流价值观……
军博2024年志愿者年会上,一位获得“杰出志愿者”的代表说,捧起奖杯,“沉甸甸的,觉得特别满足、自豪。”获奖者们的发言,很少提到付出和奉献,讲的多是“满满的收获、很有意义”。
“观众随着我的讲解或热泪盈眶或会心一笑的时候,我感受到志愿服务的价值。讲解结束,有小朋友小心翼翼送给我一颗糖一瓶水,令我感动许久。”今年19岁、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志愿者王逸适,将糖纸悄悄藏在柜子深处,将自己的军人妈妈当作榜样,将志愿讲解当成另一种“服务国防”。
74条特色讲解路线
“文武交融”汇聚八方智慧
“这是一门苏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防盾板上粘贴着10颗红星,代表着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它获得击落10架敌机的战果。后来,这门炮所在班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十颗红星炮班’荣誉称号。”在兵器陈列厅,志愿者姜兆伟正在介绍一门功勋炮。“小朋友,好好学习,以后设计出更好的高射炮,也可以到这支英雄部队成为英雄传人。”他常常这样激励青少年。
姜兆伟是志愿者中公认的“劳模”,他共开发了7条特色讲解路线,从核武器与核技术和平利用、新中国弹道导弹,到坦克装甲车辆、重型火炮,涵盖各装备领域。
去年,军博讲解志愿者共开发特色讲解路线74条。一条路线突出一个主题,他们带领观众以不同的视角解锁“红色宝库”,将“寻宝路线”变为学习军事知识、了解红色历史的一段历程。
“馆里有十几名专业讲解员,讲解内容范围相对固定。我们鼓励志愿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发特色路线,拓展讲解的广度和深度。两支力量一起发力,共同满足观众的需求。”杨沐告诉记者。
曾在海军部队服役40年的退役军人安贺礼,讲述人民海军潜艇的发展;从小喜欢看军事类杂志的“军迷”汪楷,开发了教练机发展史、机载武器的演变、军机涂装等讲解路线;曾参与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塔设计的建筑师刘培善,讲述抗美援朝战争鲜为人知的细节……
来自清华大学的退役大学生士兵杨益民,开发了“超短”讲解路线。杨益民当过工兵,他的“阵地”是5个弹药展柜,整个讲解路线只有二十米左右。“最初我的讲解以原理构造、技术参数为主,后来增加了一些故事。比如,在讲到一个巨型木柄‘手榴弹’时,我会先讲杨根思用过类似的,然后再讲这位‘爆破大王’的英雄故事。”杨益民说,他会趁机引导观众到抗美援朝战争馆了解更多战斗英雄。
志愿者们总结,军博讲解大致分为“文武”两条线,“文”是历史,“武”是装备。以前观众一般聚集在一层兵器陈列厅,现在二、三层革命史展厅人流量也多了起来。“文武交融”,既讲装备,又讲背后的革命故事,让革命精神走进观众心中,这是很多志愿者努力的方向。
线下讲解,“云端”解读,志愿者的身影走进网络。志愿者吴佳骏是一名警校学员,他参与制作的短视频“《亮剑》中魏和尚使用的同款骑枪”,在抖音播放量达2800万次,成为“爆款”视频作品。志愿者们以短视频形式讲解装备,“花式”科普,打破时空限制,走出实体场馆,扩大国防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
前不久发布的《2024抖音博物馆年度数据报告》显示,军博获得2024年度博物馆账号累计播放量第一名,其中志愿者功不可没。
一个“志愿者之家”
“台前幕后”壮大志愿力量
“有一次来军博参观,我在核武器与核技术和平利用厅听到志愿者精彩的讲解,觉得自己做过核能科普,参与编写过相关书籍,有一定知识储备,就想着能不能也来试试?”在军博新一批讲解志愿者培训会上,马娜分享报名的初衷。
按照军博的志愿者管理办法,马娜需要在2个月内完成讲解词撰写,通过现场试讲,才能正式“上线”,面向公众开讲,成为军博“志愿者之家”的正式成员。
讲解词是基础。许多志愿者提到,1万字的讲解稿,背后是至少10万字的资料,必须保持“言出有据”的精准和严谨,还要根据观众的反应进行增减。志愿者陈涛去年讲解时长达到117个小时,经过不断调整优化,现在他的讲解词已更新了一大半。他主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上午讲2个小时,下午接着讲2个小时,仍有很多观众“跟住他”。“换位思考、让观众有代入感,联系当下、对现实有指导意义,这是我讲故事的标准。”陈涛介绍。
志愿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军博专业讲解员在讲解技巧、礼仪规范、服务观众等方面更有经验。志愿者刘培善还记得入馆试讲时的情形:“我对着展品试讲,专业讲解员提出针对性建议。比如,转场距离较远时,要加一些串场词,不能‘留白’太多,针对可能被问到的问题要有准备。这些指导对我的帮助很大。”
据了解,军博每季度都会招募讲解志愿者,从简历筛选、面试,到试讲、培训等,都有一套严格的流程。
“志愿者是我们强有力的支撑和忠实的伙伴。我们希望营造出家的氛围,增强志愿者归属感,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军博一名领导告诉记者。
军博在官方公众号开设“志愿者之家”栏目,展示志愿者风采;工作人员化身志愿者团队“管家”,在微信群里热心解答问题,引导大家积极交流分享;在展厅里建设综合性活动室,方便志愿者休息交流。
除了“台前”的志愿者,军博还有不少“幕后”志愿者。
徐苏雯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学生,去年10月成为军博的藏品保管志愿者。采访时,她正对一本飞行员荣誉证书进行“标准化作业”:鉴定完残情况、核对名称、编辑说明、上“身份证号”、分类上交……
藏品的登记、建档、编目和整理工作十分细致繁琐,需要很多专业人员,文博专业志愿者因此成为得力助手。2024年,15名藏品保管志愿者,配合军博工作人员一起对8000余件文物进行点交,整理文物档案近3000件套,修改文物图片万余张。这是军博利用高校专业资源,拓展志愿服务范围的新成果。
更多的馆校合作公益项目正在推进: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参与展陈设计;与中国音乐学院策划音乐快闪国防教育活动;与北京电影学院共同摄制抗日主题视频、策划情景剧……
点点星火,汇聚成炬。军博正广发“英雄帖”,邀请更多志愿者参与到展览筹备、社教活动、文物研究等工作中,为讲述革命历史、宣扬国防成就、繁荣强军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与热爱同行
■军博讲解志愿者 李 岳
我是一名军博的讲解志愿者,2024年7月19日正式“上岗”。截至目前,我在军博累计服务时长约190个小时。
我来军博做志愿者的原因比较简单,想做一些纯粹、有意义的事。
过去几十年里,我的学习、科研、工作,都与国防科工、航空航天密不可分。小时候,家在青岛,坐轮船横渡胶州湾时,经常遇到舰船出海,看到飞机起落,也曾在学校组织下去军港码头参观学习。久而久之,我爱上军事、爱上航空,并如愿以偿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在航空航天相关单位工作。我想将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分享出来,给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讲飞机、讲英雄、讲历史。
在军博当志愿者的每一天,都充满意义。许多温暖的细节,都珍藏在心里。
一位观众听完我的讲解,在社交媒体写道:“志愿者的精彩讲解,让我们走进了有历史、有生命的军博。听了讲解后,孩子记住了好多故事,回来讲给同学听。在他心里,已经种下一颗种子,将来一定会开花结果。”
去年12月5日,来自陕西省宝鸡市儿童福利院的马老师来军博参观。听完讲解后,他提出一个请求:福利院收养了100余名孩子,他特别希望孩子们也能看看军博的展品、听听军博的讲解。但是,让他们来北京太难了,能否请军博给孩子们做一场直播?12月25日,在军博大力支持下,我们进行了一场专场直播。结束后,马老师发来消息:“孩子们听得那么专注、那么认真,看到他们热烈讨论交流,我想他们一定会记住这一天。”
去年12月27日,一位来自福建省厦门市的游客带着一对儿女来军博,听完讲解后加了我的微信。回家后,她在微信朋友圈写道:“在军博听了英雄事迹,孩子们十分兴奋,说要以英雄为榜样,以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
坦率讲,做志愿者很辛苦。当我全情投入讲解1个小时后,常觉得筋疲力尽。有朋友问我,做志愿者图什么呢?讲解结束后,观众发自内心鼓掌、主动加微信继续问各种军事问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收获、表达对国防的关心热爱,我内心有一种莫大的满足。这种满足简单、踏实,又触手可及。
成为讲解志愿者,我快乐而充实。我愿与热爱同行,在一次次讲解中,表达我对人生的理解、对军队的热爱、对观众的敬意。
与“战友”并肩
■军博专业讲解员 李欣然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我是讲解员李欣然。”这句开场白,我已说了6年。
2019年,我背着行囊从家乡来到北京,成为军博的一名专业讲解员。首次踏入军博,看到繁多的武器装备、厚重的革命史陈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展品讲好、讲出彩。然而,当我机械地背诵“机长34.8米”“载弹量9吨”这些数据时,观众渐渐离去,给我留下背影。
一天,我看到一位讲解志愿者站在“一级战斗英雄”王海驾驶过的功勋战机前,充满激情地讲述:“飞机上这9颗红星,代表着击落击伤敌机9架的辉煌战绩。年轻的志愿军空军以‘空中拼刺刀’的精神,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数据讲到战斗故事,高潮迭起。那天闭馆后,我追着老师请教,记下他传授的心得:找触点、留气口,用细节和情感打动观众。
我积极查阅资料,拓展讲解内容,练习讲解节奏,讲解经验越来越丰富。这几年,军博有了很多新加入的志愿者,亟需一些入门指导。我是一名专业讲解员,可以为志愿者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和同事们设计线上预约平台,制作志愿者标志服饰,提供讲解培训,为志愿者队伍建设“搭台”。
在指导大学生志愿者时,我帮助他们在堆砌展览内容的文稿中理清历史脉络,细化讲解重点;有的青年志愿者面对观众紧张,我帮他们设计了“接话锦囊”,自如应对观众;对于没有博物馆讲解经验的志愿者,我在展厅实地陪练,帮助他们确立讲解点位和解说细节。
看到反复修改的讲解词更加流畅,看到新的志愿者成功“上线”,越讲越好,我感到由衷高兴——并肩战斗的“战友”又多了。
去年除夕,一位志愿者发来祝福:“小李,你总说我们感动了观众,其实你眼里的光也在照亮我们。”随附的照片上,他带领的小学生参观团在99A坦克前整齐敬礼。那一刻,我明白,这份工作的意义,不就藏在孩子们挺直的腰板和闪光的眼神中吗?
作为新时代的“播火者”,每一句讲解、每一次互动,都在播撒强国强军的种子。当懵懂的眼神凝视着功勋战机锈迹斑斑的蒙皮,当观众写下“我要考军校”“我长大要参军”的留言,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导弹工程师、飞行员向我们走来。
(国防报·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