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说选刊
2024年寿春杯《小说选刊》颁奖典礼的获奖名单,俨然一部当代文学生态的微缩图谱。当张炜《去老万玉家》的乡土叙事与黄丹丹《花窗》的都市光影同台,当王蒙的链绳隐喻与雷默的断舍离哲学共振,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小说创作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蜕变——这蜕变既不似春雷破空般惊心动魄,却如蚌壳含沙般在阵痛中孕育光华。
长篇小说奖的获奖作品,延续着中国文学的根系记忆。张炜笔下的老万玉家,仿佛从《古船》的褶皱里生长出来的新枝,在胶东半岛的盐碱地上继续书写着生命与土地的永恒对话。而张楚的《云落》则以云贵高原的迷雾为幕布,将现代性困境投射在神秘的山川肌理之上。这些作品像年轮般记录着时代变迁,却又固执地守护着文学对精神原乡的朝圣。
中短篇创作的突围更具先锋性。杨怡芬让《与海豚同游》的魔幻浪花拍打现实主义堤岸,海飞在《走马灯》里将谍战叙事解构成人性的万花筒。这些作品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切入时代的病灶,在有限的篇幅里构建出多维的叙事空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微小说奖的设立本身就像个隐喻——在短视频蚕食注意力的时代,作家们正在学习用文学钻石的八心八箭切割术,在五百字的方寸间折射人性的万千光谱。
寿县古城墙下的这场文学盛宴,暗合着某种历史轮回。当获奖作家们在青砖黛瓦间穿行,他们笔下的故事正经历着叙事传统的现代转译。鲍人《明月关山笛》中的边塞意象,既带着盛唐边塞诗的苍凉,又裹挟着全球化时代的身份焦虑;周敏《胡同也有小时候》的市井烟火,既是老舍笔下胡同文化的当代回声,更是城市化进程中失语者的精神图腾。
这个碎片化的阅读时代,文学正在经历着珍珠形成的阵痛。有些作家选择做深海的砗磲,用数十年光阴打磨长篇巨制;有些化作浅海的珍珠贝,在即时的浪涌中捕捉灵光。但无论是《云落》里绵延的云雾,还是《断舍离》中锋利的决绝,都在证明着文学这种古老技艺的顽强生命力——它始终在寻找将时代阵痛转化为精神珍珠的秘径。
责编 汤 宁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