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吹响“冲锋号”,新一轮科创城市竞争白热化

图片

“我们要昂扬自信自强,笃定必胜必成,锻造更多‘硬科技’‘黑科技’,努力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我们要始终向全球敞开‘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的怀抱,聚天下英才在深圳追梦逐梦、创新创造施展更大抱负、书写精彩华章。

“我们要以最大诚意、最优服务,让海内外优秀企业、优质项目落得下、长得好,枝繁叶茂、基业长青。”

2月25日上午9时,深圳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以连续9个“我们要”排比句表达政府的决心与信心,赢得代表们热烈掌声。

近段时间以来,因“杭州六小龙”现象而起的大讨论,把“创新之城”深圳带入了漩涡。网上有人说,深圳的创新能力不行了,将很快被杭州等城市超越。一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当地智囊人士表示,深圳的上述发声,某种角度而言可视为对外界质疑的回应。

面对多路“强敌”的挑战,深圳吹响了“冲锋号”。

一场谁都不甘输的竞争

2月22日,周六,接近晚上10点,“深圳发布”突然预告:“重磅新闻发布会,明日举行”。

第二天上午10点,发布会准时开始。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市人才工作局局长等三名部门“一把手”,偕市工信局副局长兼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一同现身,轮番向媒体介绍并答问。

从4名官员的身份也看得出来,这是一场主题围绕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发布会。显然,深圳市希望通过详细宣讲在这方面的做法、成绩和未来计划,来向外界展现引才留才、创新创业的信心与决心。

深圳这场发布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

蛇年春节以来,随着宇树科技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DeepSeek大模型火遍全球,“杭州六小龙”迅速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多地政府和民间纷纷反思:为什么这些科创明星企业没有出现在自己的城市?

作为国内科创城市的高地之一,深圳并没有在官方媒体上加入反思,却反复“躺枪”被拿出来和杭州比较。从创业氛围到改革意志,从营商环境到政府服务效率,很多自媒体文章的结论是:在创新创业方面,深圳已经呈现被杭州赶超之态。甚至有人预言,杭州很快将取代深圳的一线城市地位。

在网络舆论的喧嚣当中,多个地方开始“抢人”。2月10日,杭州市政府官网挂出文章:《来杭州找工作,这些人可以免费住7天》,再次宣讲招揽青年人才的“春雨计划”;2月14日,苏州市召开“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明确提出加快集聚青年人才,为来苏求职的大学生提供最长14天免费住宿;还有长沙、成都、贵安新区等地也推出了类似“免费住”政策。

2月17日,一场最高规格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受邀参会的民营企业家代表主要来自科技创新企业。网民开始比较,哪些城市的参会企业家多,发现北京、深圳、杭州各有4名企业家出席,并列全国第一。

翌日上午,浙江省委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浙江省委书记王浩强调,要着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下午,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主持召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出席会议。

南京、合肥、长沙、苏州、东莞……多个城市都召开会议、出台政策,表态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前沿产业。与此同时,多家科技企业陆续发布招聘计划,其中,“杭州六小龙”中的宇树科技、DeepSeek、群核科技尤其引人注目,多个岗位薪酬高达百万。

这些事件发出同一个信号: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已经展开,各路资本、企业和各个地方都在抢抓机会,加快布局,争取占领制高点,制胜新赛道。

一方面,形势紧急;另一方面,不停“躺枪”。头戴“创新之城”桂冠的深圳,怎能无动于衷?

自晒科技创新“家底”

“打战”之前,得先盘点兵马粮草。

在国务院批复的2035版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深圳拿到了全国唯一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头衔,同时拥有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功能定位。论科创综合实力,深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前述发布会上,深圳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科技创新局张林提供了一组数据:202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二,研发投入强度达6.46%;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密度居全国第一;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9家,总数分别达到1025家和95家,增量均居全国第一、总数均居全国第二;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上,深圳常年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比重20%以上。

在人才方面,深圳全市现有高层次人才2.6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22万人,技能人才406万人,各类人才总量700万。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 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加近20万人,增量较2023年增长了55.4%,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第一名。

目前,深圳有各类创新载体超4000家,已建和在建的智能算力超过62E,建成鹏城国家实验室、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广东省实验室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深圳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二。深圳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成立了千亿级的产业引导基金、百亿级的天使母基金和20亿元的科技创新种子基金,2024年末全市科技贷款余额达9873亿元。全年境内外新上市企业22家,累计上市企业达579家,稳居全国城市第三。

说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深圳更“不困”了。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林毅在前述发布会上如数家珍——

深圳已汇聚人工智能企业2600余家(含6家独角兽企业),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含9家独角兽企业)。腾讯混元、华为盘古位居通用大模型前列,思谋科技、晶泰科技、北科瑞声、元象科技则分别为机器视觉、AI制药、智能语音、3D视觉领域垂类模型“领头羊”。深圳机器人“天团”已崭露头角,在不久前公布的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中,深圳有7家企业入选,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的近1/4。

深圳人形机器人企业“十三太保”

图片

林毅说的没错。许多人有所不知的是,深圳的腾讯、中国平安、华为均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大鳄”,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在国内位居前五。杭州有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六小龙”,深圳除了有多条人工智能“大鳄”,还有优必选、众擎、迈步、星尘智能等机器人“十三太保”。

深圳还积极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技术试验、产品应用提供场景,累计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像在政务服务领域,深圳福田区上线70名“AI公务员”,可覆盖240个政务工作场景;在城市管理领域,深圳举办了全球首场人工智能环卫机器人大赛,涵盖80余个清扫应用场景;在工业领域,思谋科技打造了全球首个工业多模态大模型,为全球逾百家行业头部企业装上“智慧大脑”。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外界对深圳人工智能企业了解不多,其中一大原因是很多头部企业主要服务于企业,也就是所谓“to B”,普通人接触较少。但在专业领域其实是颇受认可的。

深圳有“6个90%” 的“创新密码”:90%以上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于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深圳又是民营企业重镇。在前述发布会上,深圳市发改委主任郭子平介绍,2024年,深圳民企数量达262.3万户,占企业总量约97%。其中,A股上市民营企业286家、市值5.1万亿元,数量和市值均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民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86家、位居全国第一;民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独角兽企业分别有2.37万家和34家,分别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

值得一提的是,郭子平透露,深圳民企成长速度相对较快,初创型民企从设立到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或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年限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深圳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一大优势是拥有完善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作为全国制造业品类最齐全的城市,深圳拥有全部的31个制造业大类,在网络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拥有带动能力极强的链主企业。深圳还是中国口岸最多和唯一同时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靠近香港这一世界级物流节点,进一步提升了其供应链效率和优势。

‌郭子平用“毛细血管”来形容深圳几十年积累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她说,深圳及周边的珠三角地区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镇,形成了极具配套能力的“1小时产业圈”。以深圳为中心,90%的零部件可在1小时车程内完成采购,1周内可实现从产品原型到产品、再到小批量生产的过程,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创新产品。特别是在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等多个新产业新赛道,实现了核心零部件制造供应全覆盖。

以无人机为例,除了众所周知的大疆,还有1700余家无人机企业聚集在深圳。国内50%以上的无人机芯片、机体结构、电机、电池、飞控系统等主要零部件及整件,都在深圳生产。这为深圳发展低空经济创造了无以伦比的综合优势。

“深圳主动晒出的‘家底’说明,深圳的创新底座仍然庞大稳固,创新动能仍然强劲,并不像部分人以为的那样松散,乏力。”前述业内人士表示。

展露制胜未来雄心

覃伟中在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为:GDP增长5.5%,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新增就业20万人。

创新是深圳的底色,制造业是深圳经济的基本盘。对于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3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的深圳来说,未来要保持优势,必须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在覃伟中的报告中,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科技热词反复出现。

报告提出,2025年深圳将推动产业加快向高向新向优升级,发展壮大“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竞逐人工智能、低空与空天等产业新赛道。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深圳将全力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树立全球视野,更大力度引进人才。还将着力打造最好最优创新创业生态,构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发现和培育壮大机制。具体要怎么做?在2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已经给出部分答案。

——在引导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方面,接下来,深圳市、区财政将继续增加年度科技预算安排,并逐步提高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资助比例;继续加大政府财政和国资国企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引导驻深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统筹用好各级政府引导基金和社会资本,通过市场机制、市场力量,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保持10%以上增长。

——在引才留才方面,深圳将采取有针对性的超常规举措,升级发布顶才汇、企才汇、创才汇、青才汇“政策包”,鼓励全社会多引才、引高才。将建立完善“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无忧安居体系,对于在深圳就业或创业的人才,都想方设法提供一张床、一间房,甚至一套房等服务。发布会当天,已经宣布将升级2013年在全国首创的公益项目“青年驿站”,将给来深求职大学毕业生的免费住宿时间从7天延长至15天。

——在创新支撑方面,深圳将集中推出各类产业创新空间面积1600万平方米,为初创企业梯度配置“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的空间。将进一步健全促进科技创新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壮大耐心资本、大胆资本。近期将出台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政策文件,引导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将继续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类项目资助额度最高3000万元,论证类项目资助金额最高1亿元。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深圳将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开展包容审慎监管,推行沙盒监管模式,在重点领域建立“免申即享”政策清单,做好知识产权的创造申请维护保护使用,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近期将出台新一轮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权益保护,支持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在开放创新合作方面,深圳将以更大力度、更开放的政策,对接全国全球创新资源,对国际合作项目最高支持3000万元。大力支持企业主导或者参与制定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等领域国际标准。支持企业广泛布局研发中心,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探索实施“开源合伙人”支持计划,打造科创开源之城。

对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深圳市更是有一套专门的推进计划。包括:更大力度加强政策支持——今年将向企业发放最高60%、最高1000万元的“训力券”补贴,以及模型券、语料券、场景补贴等;将在全市科技重大专项中安排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项,近期将发布人形机器人专项政策。更大力度推动场景开放——按照“应开尽开”原则,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开放城市全域全时全场景,2025年再开放100个应用场景。更大力度健全创新生态——设立100亿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对人工智能人才进行分档支持,提供安居、创业辅导等全方位服务。更大力度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持续强化机器人产品软、硬实力,加速构建机器人专用数据集,加快机器人技术研发和迭代。

不难发现,深圳的许多政策举措都和杭州、合肥等地有相似性。事实上,这些政策举措,各地互有首创,也互相借鉴。围绕科技创新展开的新一轮城市竞争,迅速走向白热化。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