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协常委米兰佳:建议加速建设“四川能源化工创新谷”

本报记者 党鹏 成都报道

2月25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六届成都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成都市政协常委、成都彭州市政协主席米兰佳提出了关于打造 “四川能源化工创新谷” 的提案,为成都在能源化工领域的发展勾勒出了一幅极具前瞻性的蓝图。该提案聚焦于当前能源化工产业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有望推动成都乃至四川的能源化工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图片

成都产业发展机遇与优势凸显

四川省委明确提出要保障重要初级产品供给安全,打造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这为成都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成都新材料产业化工园区作为川渝地区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在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米兰佳认为,从能源保障功能来看,在四川全面建设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的需求拉动下,成都新材料产业化工园区的地位愈发重要。它不仅是川渝地区重要的能源和有机新材料保供基地、四川盆地 “气大庆” 建设主体区块、四川省最大的氢源制备基地,还拥有全国首条量产级绿氢电极产线,电解水制氢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全省绿氢产业集聚地和创新高地。这些优势使得园区在招引高能级产业项目上更具吸引力,进一步凸显了彭州作为能源重要保障基地的地位。

在清洁能源转化方面,成都也有着突出的优势。拥有国内唯一建设在超大城市中的天然气田(川西气田),每年有10亿立方天然气留存成都,可实现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和高效利用。同时,成都初步形成氢能 “制、储、运、加” 全产业链的基础和独特优势,电力基础设施完善,具备将川西富余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绿氢及绿色材料的基础与条件。

此外,成都新材料产业化工园区自身的产业基础也十分厚实。其综合实力排名全省第一,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每年为重点产业集群供应300多万吨优质化工原料,在锂电电解液、负极材料等领域能满足全省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的部分配套需要,还集聚了17家氢能全产业链重点企业,年可制氢18万吨。

园区的区位优势也较为明显,处于西北区域合作中心,在交通物流、教育医疗、政策支持、人才集聚等领域具有良好的条件。而且,创新资源丰富,已落地多个国家级和省市级创新平台,引入了众多院士团队和专家团队,转化落地了一批亿级项目。配套设施也较为完善,建成了国际一流水准的环保处理设施等一系列设施和平台,以及大量配套楼宇。

多举措推进创新谷建设

尽管优势明显,但目前在建设 “四川能源化工创新谷” 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在米兰佳看来,比如顶层设计缺乏,创新谷尚处于整体规划设计阶段,未制定印发建设方案或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导致建设方向、主体等不明确,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不利于资源导入。承载空间不足,化工园区剩余可用土地仅有320亩,无法满足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领域中试需求,很多项目只能在省外进行中试转化,且园区扩区工作缺乏所需的城镇空间规模。开放协同不深,园区与省级化工园区之间联动不够紧密,合作多停留在框架协议层面,缺乏深层次合作机制。

针对这些问题,米兰佳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在顶层设计上,按照 “建机制、创平台、引项目、强保障” 的发展思路,科学谋划园区顶层设计。编制创新谷建设方案,构建 “一区一园三中心” 的全省能源化工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包括建设能源化工创新总部集聚区,做强成都新材料产业化工园,组建科技创新中心、信息交互中心、技术服务中心。

在创新服务平台打造方面,做强创新平台——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促进 “能源化工创新实验室” 高效运行,争创省级中试共享平台,并筛选中试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做大智慧平台——新希望云工厂,将其品牌等资源平台化,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做实物流平台——宏智仓储,利用申报建设国家半导体关键物资储备库平台的契机,打造高能级危险化学品储存专业平台。

在项目资源导入上,持续招引龙头企业,梳理目标企业清单,利用园区稀缺属性提升本地配套率。强化二次招商,参照成功案例,引入新资源和合作伙伴,支持园区企业与行业龙头合作。

在关键要素支撑保障上,强化载体空间建设,加快推动相关科技园、研究院、创新中心和人才公寓等载体建设。提高金融资本赋能作用,创新信贷支持体系,完善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合作开发适合能源化工企业的融资新模式。积极招引高能级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人才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米兰佳还建议支持成都新材料产业化工园区扩区,在市域范围内统筹配置增量空间;建议市级部门牵头协调省级部门组建创新谷建设专班,建立全省能源化工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明确跨区域项目和合作招商项目的收益分配与指标核算方案;对于创新谷高层次人才和企业高管在成都市中心城区购房、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推动落实。

在米兰佳看来,加速建设“四川能源化工创新谷”,将有助于成都在能源化工产业领域实现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编辑:董曙光 审核:吴可仲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