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星标 关注,从此你的世界多点科学~
今日启明星
CAREERS
宋冰
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系主任、副教授
2024年10月23日,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名单公布。198项获奖项目中共有1856位完成人,年纪最轻的第一完成人是1990年出生的华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理”)副教授宋冰,他牵头的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青年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成为各主要媒体报道的重点,这些报道都会提到宋冰。也因此,宋冰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我也上网查了有关宋冰的信息,大致知道他和他所在的项目团队是从数据驱动角度来对传统的工业过程作监测预警,用现在时髦的话语,就是用人工智能(AI)、大数据分析来赋能工业生产过程,使之运行得更安全、稳定、高效。这样的人选自然也是“今日启明星”希望的受访者。于是就有了几周后在华理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对2021级星友宋冰的采访。
“年纪最轻的第一完成人”这个描述让我对这位采访对象先有了一点经验上的画像,这大概会是一位学霸型的早慧男生吧。见了面,感觉他有超出年龄的沉稳,考虑问题之冷静及执行之果断也让我印象颇深,譬如他仅用4年零3个月就完成了硕博连读的所有指标,提前近2年获得博士学位。我采访过的启明星不少,其中很多星友的成长之路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宋冰星友的成长之路会是怎样的呢?他有什么秘诀?
学习成绩从小到大都是中等偏上,从未为此焦虑
进入华理后,宋冰还是一如既往地“稳扎稳打”,成绩也是居于班级前五六名。大三结束后因为前三年的成绩够得上保研,他得到了本校保研或申请到外校保研的机会。
机会的骰子又一次给到了他。有一个插曲就是宋冰的女朋友(后来他的太太)是与他同在华理、同届同专业的河南老乡,同时获得保研机会的她选择到北航。“我俩分数差不多,但我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留校保研。”
宋冰的理由是他不太愿意冒不必要的风险,毕竟去外校读研要适应环境,会浪费一段时间,但在母校会非常熟悉环境和老师。关键是宋冰意识到读本科是看学校的知名度,读研究生更多的是看导师的学术背景。
获得保研资格的他在大四起就通过双向选择投报到时任信息学院院长、二级教授侍洪波教授的门下。也就是说,宋冰实际上从大四下学期起就进入了侍教授的实验室,跟着导师开始做课题研究了。
讲起这段往事,宋冰还是为自己庆幸:如果到了外校肯定不会这么顺利,新的环境要处理很多人际关系,很难全身心投入。
追随导师,进入“数据驱动的过程监控”之门
宋冰参与的课题是把上千个传感数据用侍老师团队开发的算法进行处理,这个处理考虑到了不同传感器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比如说压力和温度两者之间是有某种关联的,根据两者的因果性、相互作用把它们勾连起来(传统监测设置对不同的监测对象是分开响应的),然后再结合一些工业过程机理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相关性统筹设置。
宋冰举了他们为某炼焦过程建的监控系统的案例。之前的系统有一定的误报率,现在安装了华理这个系统后误报率几乎为零,而且能更准确反映过程的运行状态。宋冰与团队的做法是,先分析炼焦过程离线数据的特性,然后用机器学习领域的算法,引入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建模。宋冰说,他们做的其实就是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工业安全运行,这也是对国家安全战略的一种积极响应。
经历过三稿被拒的“至暗时刻”,成果超标得以提前毕业
关键时刻导师鼓励他不要沮丧,建议他把自己的工作完善后再去考虑争取其他可能性。
宋冰说在自己自信心大受影响时,是侍老师的安慰帮他走出了那段困难期。
振作起来后的宋冰结合退稿信里提出的理由,用了两个月时间完善了三篇文章,“仔细想想这些拒稿理由帮助我对过程和结果的表述更全面了”。完善后的这三篇稿件后来都被领域内认可的期刊录用了。
“这件发生在研究生期间的事对我的影响和帮助非常大,甚至终生难忘。它让我真切感知到人生总有起起伏伏。换个角度看问题,坏事也可能是好事。”
宋冰(左三)与侍洪波教授(左四)一起参加学院毕业典礼
积多年之功成就的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对这项积多年之功的成果是报自然科学奖还是科技进步奖,一开始侍老师和宋冰他们是有过斟酌的,最后决定还是报自然科学奖。因为科技进步奖关注的一项指标是成果(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他们这个成果实际上不容易算出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是解决了行业中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的痛点问题。报自然科学奖的难度会更大一些,关键是要提炼出科学问题,并提供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案。
宋冰参加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从实际生产过程中凝练关键科学问题
针对传统监测方法仅利用过程数据无法辨识故障对关键性能指标影响的难题,率先建立关键性能指标相关及无关特征差异化提取通用机制;
针对多模态难题,率先提出融入时序信息的模态划分理论,提出了降低多模态过程运行状态监测复杂度的系列新方法;
针对动态时变难题,创新性提出了自适应建模、监测及预警整体解决方案,提出了降低动态时变过程运行状态监测误警率的系列新方法。
因为以上突出的成果,宋冰这些年进入了自己学术生涯的收获期: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智能监控、故障诊断、数据挖掘、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等)发表SCI/EI 期刊论文 79 篇,其中,中国卓越期刊论文 9 篇,第一作者论文 19 篇,通信作者论文 13 篇;相关研究成果在多家企业落地应用;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人才项目等 12 项课题。
在教学上,宋冰承担了给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的任务,每周二到周四排了课,也要给学生批改作业。作为博导、硕导,他带教了多位研究生,每周都有跟研究生交流的组会安排。
新的一年里能多点时间陪伴女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