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天津昌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郭岩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虞晔
对许多人而言,家用摄像头能够实时监控家中的状况,无论是外出时担心家中安全,还是挂念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有了它随时随地可以看到家里的影像,让人感到更加放心。然而近日,多地公安民警通过社交平台提醒市民,在安装家用摄像头时务必谨慎,以防隐私泄露风险。这一提醒,让许多家庭开始重视智能家居设备背后隐藏的风险。
据报道,近年来,家庭智能摄像头遭破解入侵的案例屡见不鲜。2024年北京朝阳法院通报的一例案件中,被告人巫某某通过非法获取的监控摄像头设备账号及密码,入侵并控制了多部目标摄像头,通过向会员提供实时监控画面来获利。天津昌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岩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许多用户在设定摄像头密码时倾向于简化操作,例如常见的“123456”或“888888”,或者直接使用生日或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作为密码,这些简单的密码很容易被不法分子破解。此外,大多数市面上的家用摄像头通过Wi-Fi连接使用,每日录制的视频都会自动上传至云端存储,便于用户随时访问,如果服务器被攻破,用户的起居、交谈,甚至更私密的活动,都会毫无遮拦地暴露在他人眼前。
为了保障家用摄像头的隐私安全,郭岩建议安装和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选择购买公安部认证的家用摄像头品牌。摄像头的制造商会定期发布固件和软件更新,以修复安全漏洞和提高性能。居民应及时更新,确保其处于最新状态。
2、 将家庭网络设置为局域网,摄像头只能在家庭内部网络中进行数据传输。定期检查摄像头的运行状态,查看是否存在异常连接或数据传输。
3、 设置包含字母、数字和符号的复杂密码,并定期更改密码。同时,启用双重身份验证等安全功能。
4、 尽量避免在卧室、浴室等私密场所安装摄像头。应将摄像头安装在客厅、门口等公共区域,并仔细调整拍摄角度,避免拍到邻居。
4月1日起,《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施行,非法安装摄像头或泄露他人隐私,最高可判刑。郭岩提醒大众,一旦发现个人隐私被偷拍偷窥要第一时间报警。在报警的同时,尽可能收集相关证据,包括泄露隐私的视频、图片、聊天记录等。如果隐私泄露导致了实际损失,如精神损害、财产损失等,受害者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者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具体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等。
责编:王晓晴
主编: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