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国军队自2025年2月20日起正式撤离科特迪瓦布埃港军事基地,仅留100名士兵协助培训。
2.自2022年以来,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乍得、塞内加尔等国家相继要求法军撤离,法国在非洲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3.由于法军在非洲的傲慢与暴行,非洲民众对其反感加剧,反抗情绪逐渐升温。
4.非洲国家正尝试构建自主安全体系,但面临分歧和外部势力介入等挑战。
5.专家认为,非洲真正的出路在于团结,依靠自身解决恐怖主义、贫困和腐败问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2月20日,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的布埃港军事基地内,法国国防部长塞巴斯蒂安·勒科尔尼与科特迪瓦国防部长泰内·比拉希马·瓦塔拉签署移交文件。
随着科特迪瓦国旗升起,这座驻扎法国海军陆战队第43营长达47年的军事基地正式易主。
近千名法军士兵撤离,仅留百人“协助培训”。
这场移交不仅是科特迪瓦的胜利,更是非洲多国反抗法国“新殖民主义”的缩影。
2022年以来,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乍得、塞内加尔接连对法军下“逐客令”,马克龙嘴硬称“战略调整”,却难掩法国在非洲的霸权落幕。
为何昔日的“非洲宪兵”沦为“过街老鼠”?非洲国家能否填补撤军后的安全真空?
法国霸权落幕:从“非洲宪兵”到“过街老鼠”
法国与非洲的军事纠葛始于殖民时代。
1960年代初,科特迪瓦独立后与法国签署防卫协定,允许法军在阿比让布埃港设立基地。
这座基地成为法国干预西非事务的“桥头堡”,承担反恐、情报搜集和快速反应任务,巅峰时期驻军超2200人。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直言:没有非洲,法国将沦为二流国家。
然而,法国驻军的“合法性”在21世纪逐渐崩塌。
2014年,法国联合萨赫勒五国启动“新月形沙丘”反恐行动,宣称要剿灭极端组织。
但十年过去,恐怖袭击不减反增:2023年全球恐袭死亡人数达8352人,其中近半数集中在萨赫勒地区。
2025年1月,恐怖组织“博科圣地”在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发动袭击,造成上百人伤亡,彻底撕碎法国“反恐神话”。
更让非洲民众愤怒的是法军的傲慢与暴行。
2021年1月,法军空袭马里一场婚礼,误杀19名平民,现场残肢断臂的照片在社交媒体疯传。
法国《世界报》披露,类似事件在尼日尔、布基纳法索多次发生。
萨赫勒民众怒斥:法国人不是来反恐,是来殖民!
非洲觉醒:从被动依赖到主动驱逐
非洲国家的反抗始于2020年。
马里过渡政府率先指控法国“借反恐干涉内政”,要求其撤军。
2022年至2023年,法国被迫从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完全撤离。
2024年底,乍得总统穆罕默德宣布终止与法国的防务协议,限令1000名法军在2025年1月31日前全部离境。
科特迪瓦的“独立宣言”更具象征意义。
2024年12月31日,总统瓦塔拉在新年致辞中强硬表态:“科特迪瓦军队已完成现代化,法军必须移交布埃港基地!”
此前,该国已秘密培训数百名伞兵入驻基地周边。
法国《费加罗报》哀叹:这是法语非洲脱殖的里程碑。
非洲领袖的底气来自民意支持。
塞内加尔总统法耶直言:我们不需要外国基地来保卫主权!
2024年11月民调显示,78%的塞内加尔民众支持驱逐法军。
在科特迪瓦移交仪式现场,当地青年高举“法国滚蛋”的标语欢呼。
分析人士指出,新一代非洲领导人更倾向与我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合作,打破对前宗主国的依附。
安全真空与未来挑战:非洲如何填补空白?
法国撤军留下巨大安全隐患。
布埃港基地曾是法国在西非的情报中枢,拥有先进的无人机和卫星监控系统。
科特迪瓦军方承认,移交后“将失去空中侦察和快速反应能力”。
2025年1月,尼日尔军方在边境与极端组织交火时,因缺乏法国提供的实时情报而伤亡惨重。
非洲国家正尝试构建自主安全体系。
科特迪瓦将布埃港基地更名为“瓦塔拉·达金将军基地”,计划将其打造为本国反恐指挥中心。
西非经济共同体(ECOWAS)宣布成立联合反恐部队,但成员国间分歧严重。
2024年,马里、布基纳法索退出该组织,称其“受法国操控”。
一些国家转向外部合作,尼日尔与俄罗斯瓦格纳集团签署安全协议,乍得邀请土耳其军事顾问培训特种部队。
但分析人士警告,域外势力的介入可能引发新一轮博弈。
科特迪瓦政治学者若弗鲁瓦·库奥指出:真正的出路是非洲团结,必须依靠自己解决恐怖主义、贫困和腐败,而不是依赖任何大国。
当最后一辆法国军车驶离布埃港时,一名科特迪瓦士兵对镜头竖起大拇指:今天属于非洲!
然而,法国《回声报》泼来冷水:恐怖分子正庆祝法军撤离。
这场“去殖民化”浪潮是走向独立,还是陷入更深的动荡?答案或许藏在非洲大陆的下一场黎明中。
参考消息:
镜头直击|法国向科特迪瓦正式移交布埃港军事基地 新华社客户端2025-02-21
国际观察丨法国被迫撤军 非洲更加自主-新华网 2025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