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三周年丨德国困局背后 欧洲迎来“时代转折”

 
 
 

2025年2月24日是俄乌冲突爆发三周年的日子。这场冲突剧烈冲击地区安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同时深刻影响全球,阻碍世界经济复苏。

在俄乌冲突走向第四个年头的同时,作为欧洲最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的德国也迎来了新一届的大选。此次大选的提前举行,却标志着德国陷入政治危机。

在百年变局的视角下,德国甚至欧洲的“转折”是否才刚刚开始?

就在23日,德国举行了大选。此次大选是在德国深陷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举行的,备受各方关注。德国正在经历怎样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困境? 

总台记者 康玉斌:2025年2月23日,在俄乌冲突爆发三周年的前一天,德国举行了联邦议院选举。原本应在今年9月举行的大选,提前7个月举行,源于现任总理朔尔茨领导的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的红绿灯执政联盟在2024年11月执政三年即告解体,不得不提前举行议会选举。这场选举不仅是德国政治生态的转折点,更折射出俄乌冲突三年来欧洲地缘格局的重塑与生存模式的剧变。

 

德国提前大选 折射出俄乌冲突三年间欧洲政治的剧变

图片

此次大选的提前举行,标志着德国陷入了政治危机。红绿灯执政联盟的解体暴露了德国社会的严重分裂,一方面,主流政党试图维持现状;而另一方面,极右翼与民粹主义政党则借助民众对传统政党治理能力的失望和不满迅速崛起。这种分裂不仅加剧了政治动荡,也使德国在国内外政策的制定上陷入僵局。特别是极右翼德国选择党(AfD)的支持率持续攀升,其反移民、民族主义和反欧盟的立场使德国政治走向更加两极化。 

图片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客座研究员 卡特娅·霍耶:我认为德国政治分裂的全球性影响不可低估。我们谈论的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俄乌冲突下的德国困局 经济衰退 传统工业模式受冲击

图片

作为欧洲经济引擎的德国,正经历二战以来最严峻的衰退。2024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第二年出现负增长,经济陷入衰退,制造业产出萎缩3%,汽车巨头大众、奔驰纷纷宣布裁员或关闭本土工厂,“德国制造”的光环日渐暗淡。长期以来,德国依赖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支撑工业生产。而俄乌冲突后,这一模式被彻底打破。面对能源危机,德国不得不加速能源结构调整,但高昂的能源成本正在侵蚀其制造业竞争力,工业外流趋势加剧。

图片

德国依必安派特公司首席执行官 克劳斯:现在的环境很艰难。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考虑把生产和技术转移到德国以外。

传统的工业模式和经济模式如今也成了制约德国经济发展的“拖油瓶儿”。 

图片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客座研究员 卡特娅·霍耶:人们确实感觉到这种传统的德国经济模式,即购买廉价原材料、制造昂贵的制成品,然后将其卖到世界其他地方,已经不再奏效。

 

经济下行 德国民众生存压力加剧 社会共识撕裂

图片

“捍卫欧洲共同价值观”是朔尔茨政府援乌的核心口号,但普通民众的焦虑却指向更现实的生存压力。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生活成本激增、工资增长停滞,使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倍增。 

图片

美国媒体分析人士 克里斯·赖特:所有这些都加剧了焦虑,助长了极右翼的崛起。

移民问题进一步撕裂社会共识。德国近期发生了数起袭击事件,嫌犯都有移民背景,这也导致移民问题成为此次德国议会选举的核心议题之一。曾以包容和多元文化著称的德国,如今在移民政策上陷入激烈争论。

图片

德国基民盟主席 联盟党总理候选人 默茨:过去四年内,有50万人未经任何控制就进入德国,这种现象必须立即停止。

24日,俄乌冲突已经进入了第四个年头。不出意外,未来几周,德国将处于组建新一届联合政府的政治争论之中。各政党都需要克服更多分歧才能达成执政共识。无论如何,德国都将迎来一个艰难的重塑共识的过程。

 
 
 

德国政治版图明显变化 “转折”是否刚刚开始?

 
 
 

根据德国媒体公布的数据,联盟党赢得了这次选举。但如果打开选举地图,我们就会发现,从上次议会选举到现在,德国的政治版图在四年间发生了明显变化。红色的社民党正在退潮,蓝色的选择党在原东德选区站稳脚跟。

图片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德国总理朔尔茨四年前曾说开启了“时代转折”。如今,在百年变局的视角下,德国和欧洲的“转折”是否才刚刚开始?

形势变化促欧洲反思 短期内难寻出路

图片

特约评论员苏晓晖指出,从德国政治版图的变化,以及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以来德国对外军事安全政策变化,反映出欧洲国家正在进行某种反思,但现在欧洲仍然处于迷茫。欧洲战略焦虑增加,难以寻找出路。安全、发展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带来了多重困境。

图片

重构欧洲安全仍然是一道难题

苏晓晖认为,此时对于欧洲国家来说,首先要做选择题,是选择在安全方面更多地依赖美国,还是寻求战略自主。某种程度上,德国试图在寻找平衡中左右为难,进退失据。美国对于欧洲的影响力也加剧了欧洲国家在选择当中的困境。未来如何寻找出路,如何重构欧洲安全,对于欧洲来说仍然是一道难题

 
 
 

跨大西洋同盟“瓦解” 后冷战格局正被打破?

 
 
 

从慕尼黑安全会议开始,欧洲国家就在感叹跨大西洋联盟真的要“瓦解”了。如果我们将时钟倒回北约刚成立的时候。首任北约秘书长,英国人伊斯梅曾经这样描述北约成立的目的。那就是:“留住美国人,挡住俄罗斯人,压住德国人。”

图片

如今回头再看,起码前两点好像已经与过去迥异。这是否意味着冷战结束后形成的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对世界又意味着什么?

后冷战时代终结 世界需理性思考未来

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指出,世界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关于跨大西洋联盟的讨论,实际上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几年前马克龙已经提到北约“脑死亡”的概念。

图片

非常重要一点,北约是在1949年成立的,本身就是用来和苏联进行冷战对抗的,这里面不仅仅是现在出现的一些组织结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所谓跨大西洋联盟所包含的理念,核心是要有更多的权力来抗衡和压制对方,这样才能够实现和平。冷战结束后,跨大西洋联盟倡导的这种“用权力制衡权力的理念”就出现了问题。

今天各方在讨论,世界应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和平发展合作才代表着世界的未来,冷战对抗没有出路,这一点对于世界和欧洲来讲都很重要。

 
 

俄乌冲突将迈入第四个年头,持续1096个日夜的战火能否在未来一年迎来转折是世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不过,相比停火,持续的和平更加道阻且长。世界越发深刻理解这场冲突对全球地缘政治的重构,对百年变局的推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可能正加速走来。

©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