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正加速融入各行各业,政务领域也不例外。深圳率先推出AI助手,为市民提供智能化服务。这些AI助手具备怎样的业务能力?它们如何与公务员协同工作呢?我们一同走进深圳市福田区,探访新上岗的AI助手,感受人工智能驱动的治理创新。
“你好,我想申请电动轮椅和一把冲凉椅,我是需要怎样去办理手续呢?” 在福田区残联中心的服务厅里,苏女士对着AI助手提出需求。几秒钟后,办理所需材料和流程,就清清楚楚显示在屏幕上。
在福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仲裁员胡伽华正在处理一个工伤案件。有了AI助手的加入,原本需要半天时间才能完成的裁决书,仅需几分钟就可以自动生成。深圳市福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仲裁员胡伽华表示:“替我们承担了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量,让我可以更加投入到案情处理的复杂环节,甚至对核心证据的检查环节,也提高了我们案件办理的深度。” 有了得力助手,劳动仲裁案多人少的压力也得到缓解。“我会最终去审核它,在法律的运用当中,它并不是说仅仅通过法律,那可能在法律以外,还有更多的人文关怀,或者说人情世故等等,综合方面来进行考量的。我们通过人机协同,让仲裁服务更加透明公正。” 胡伽华说。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涌来时,福田区积极将其引入到政务应用中。一年多时间里,福田区梳理了240个政务场景,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需求,推出定制化70名AI助手。人机协同、数据驱动的新型政务工作模式,推动了政务效能升级。市民刘先生说:“我觉得还是比较新颖,也很便利,它24小时运行,我有空了就可以直接来这里问,答案非常有针对性,省时省力又省心。”
技术创新的同时,福田区也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去年9月,福田区出台全国首个《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在线办法》,让AI助手也有了使用规范。深圳市福田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增说:“我们也给每个政务机器人都指定了一个监护人,监护人负责政务机器人的使用和管理,如果出了问题,这个监护人是要负责任的。这个办法在安全管理等伦理等一系列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在未来政务大模型的发展方面,实际上还有很多值得拓展的领域。我们要克服过去分散化建设带来的弊病,更多地去考虑怎么样进行统一的部署和建设,实现资源集约化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