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BrainTalking讲座︱自感光神经节细胞对视觉感知的增强作用及其神经机制(张家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图片

视觉科学篇 感知/感觉科学篇


图片

讲座题目:自感光神经节细胞对视觉感知的增强作用及其神经机制(Non-image-forming photoreceptor improve image perception

主讲人:张家明 博士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合作导师为薛天教授)

主持人王强强(王思珍)

时  间:2025228日(星期五)20:00-21:00(北京时间

赞  助:上海欣软(脑声常谈

直播平台:“脑声常谈”视频号(提前预约;观看直播

讲座摘要(Abstract

视觉感知信息的输入起始于视网膜中的三种感光细胞:视觉杆细胞(Rods)、视锥细胞(Cones)胞和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sipRGCs)。百余年来,领域内普遍认为形成成像视觉的信息主要由RodsCones传递至视觉皮层,而ipRGCs则主要介导生物体的非成像视觉功能。本研究利用双光子活体钙成像、多通道电生理、计算神经生物学、动物行为学和人类心理物理学等研究技术和方法,首次证实了非成像视觉感光细胞ipRGCs参与人和动物图像认知处理中重要特征——方位选择性(orientation selectivity)的加工编码。该研究揭示了ipRGCs不仅是非成像视觉的感光细胞,同时也在成像视觉中扮演重要角色,刷新了我们对于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输入来源——成像视觉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

主讲人简介:
图片
张家明
(照片提供自张家明本人)

张家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博士后,合作导师为薛天教授。研究方向为:光感受对生命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究。其主要研究工作揭示了非成像视觉光感受器提高视觉特征选择性和图像感知的神经机制,为优化生命体健康的光环境和设计相关疾病的治疗方式提供了科学支撑。近五年内的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Neuron及相关合作工作发表在Cell等学术期刊,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永怀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年会优秀汇报奖等。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4月1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