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米和小米的相遇
空间和土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温带,当然是北温带,因为地球在那儿形成了一个大陆,正如希腊人所说,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
中国国土大部分在温带。南方,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了距今约12000年的炭化稻谷,江西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出土了距今12000年左右的栽培稻植硅石,浙江上山遗址出土了11000年前的陶器、石器和早期栽培稻遗存。北方,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了距今约10000年的炭化粟和黍,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经过人工栽培的炭化粟黍籽粒。
▲ 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来源: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商代子龙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国家博物馆展厅,子龙鼎是迄今所知铸有最早“龙”字的青铜器。在文化意义上,中国人3000年前就被铸上了“龙”印。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诠释龙的传人:“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
三、华山玫瑰和燕山龙的相遇
▲ 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扁陶壶。来源:襄汾县人民政府网站
各地文字符号相遇,催生了中华民族经学和史学传统。若把子学传统上溯,就会看到诸子百家,而诸子百家共享了统一的精神谱系,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逐渐凸显。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将夏商周三代与孔子的时代相贯通,呈现了王道理想。司马迁撰写《史记》,以“通古今之变”的方式达到了“究天人之际”的目的。各民族所建政权大多继承了为前朝修史传统,如,北魏崔鸿撰写了《十六国春秋》,唐代修《晋书》《南史》《北史》以及《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元代为宋辽金三朝修史,明代为元代修史,清代为明代修史。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且仍在使用的自源文字系统,是鲜明的中华文明标识。文字背后是厚重的历史文化,最终沉淀为我们的文化基因。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
编辑 | 李娜
校对 | 张鑫
校审 | 王晨
复审 | 张策 白云
终审 | 尚进
来源丨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