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生态环境部举行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出席发布会,介绍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相关工作进展。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介绍大气环境工作情况
李天威: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是农历的正月二十七,不出正月都是年,我先代表大气环境司给大家拜个晚年,同时,也借此机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下面我简要通报工作情况,然后回答问题。
2024年是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我们坚决扛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蓝天保卫战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政治责任,全力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空气质量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最直接、最普惠的颜值指标,我们先看一下去年的空气质量成绩单。
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但是,蓝天保卫战的决心不移、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全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改善幅度大。去年全国PM2.5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是“十四五”以来次好年;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也是“十四五”以来次好年;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是“十四五”以来最好。三项约束性指标都优于年度目标。特别是北京市PM2.5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4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达到290天,同比增加19天;重污染天数仅有2天。应该说天清气朗的“北京蓝”不再是“限时免费”,而是越来越“包月服务、包年消费”。
二是改善范围广。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3.4%,天山北坡城市群、成渝地区、汾渭平原、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也同比分别下降13.4%、10.8%、4.8%、4.4%、0.9%,以上这六大区域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52%、39%和57%,在稳增长任务十分繁重的形势下,改善局面来之不易。
三是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取得初步成效。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全国PM2.5浓度下降19.4%,臭氧浓度下降2.7%,而且连续3年稳定在144-145微克/立方米。2015年以来,臭氧连续上升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2015年以来,全国臭氧浓度整体呈现先升后降再趋于稳定的态势。其中2019年达到最高值,148微克/立方米,之后有所下降。近三年臭氧浓度整体基本稳定,应该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当然,我们讲“人努力”的同时也别忘了“天帮忙”的因素,去年极端气象条件的影响显著降低,沙尘天气大幅减少,由沙尘导致的优良天数比例损失为1.9个百分点,明显低于2023年的3.3个百分点,极端高温天气引发的臭氧超标导致优良天数比例损失也不到0.2个百分点,人努力天也帮忙。
当然,蓝天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2024年,大气污染防治开展了大量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系统推进大气环境质量管理。推动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指导各省(区、市)出台实施方案,落实落细大气质量改善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配合财政部下达2024年和2025年第一批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共544亿元。完成《炼焦化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15项标准规范制修订。
二是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行业治理减排,全年完成散煤治理200万户,累计达4100万户。推动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推动完成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亿吨,实现全国80%以上产能全流程或重点工程超低排放改造;组织排查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点企业2.35万家,完成问题整改3万余个。积极推动“公转铁、公转水”,年度铁路货运量增长2.8%、水路货运量增长4.7%;累计淘汰高排放车近5000万辆;对7家车企13个车型的车辆开展排放召回,涉及问题车辆28万辆;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查处3790家,刑事立案155起,有效打击弄虚作假。
三是全面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区域联防联控。完成新一轮重污染应急预案修订,优化预警分级的标准;推动应急减排清单涉气企业全覆盖,2024年共纳入企业76万家,比2022年增加近1倍;深化重点行业绩效分级,2024年绩效A级和绩效引领企业2754家,比2022年增加46%。实施秋冬季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应对分阶段差异化管控,组织开展跨区域应急联动,有效减少中重度污染天气将近50%以上。协同“线上+线下”两个战场,开展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共派出607个工作组,4769人次,发现推动并解决各类突出问题8.8万余个。
四是大力推进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和噪声污染防治。首次实施氢氟碳化物配额管理,明确我国氢氟碳化物生产和使用基线分别是18.53亿吨和9.0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制定《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2025-2030年)》,修订《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法》。完成4005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的布设,初步建成全国声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建立噪声治理“千件万户”投诉典型案件的调度机制,调度案件1600多个,受益的群众50万人;全国累计建设宁静小区2132个。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系统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高质量实现“十四五”收官。具体来说做到“四个突出”:
一是突出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探索“季会商、月调度、对口帮扶、综合施策、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全力完成“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
二是突出治污减排。加快推进清洁取暖、超低排放改造、VOCs污染治理、移动源防治等各项重点任务,全面推进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突出污染应对。持续深化秋冬季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应对分阶段差异化管控,进一步提升预测预报能力,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监督帮扶,有效减轻重污染天气影响。
四是突出系统谋划。推动出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启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6—2030年)》编制工作,研究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开启“十五五”大气污染防治新征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就先通报这些,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
从大气污染形势看,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依然突出,产业结构高耗能、高排放特征依然突出,能源消费仍将刚性增长。同时,大气污染进入深水区,主要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难度大,超标排放、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低效失效等问题依然突出。
从气象条件看,全国今年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偏少,大气污染扩散条件相对不利,特别是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受秋冬季供暖造成污染物刚性排放增加、气象条件相对不利等因素影响,重污染天数比例往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气候形势看,根据国际主流气候机构的最新预测结果,2025年春夏,拉尼娜事件趋于结束并逐渐向中性状态转换,2024年12月以来有利的扩散条件将趋于结束,并逐步进入转换状态。以往情况也告诉我们,转换期秋冬季气象条件往往总体偏差,极端气象事件频发,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时有发生,也不排除“跨年霾”的出现。我们仍然记忆犹新,2023年12月24日-2024年1月8日,持续16天的“跨年霾”,污染峰值面积达到270万平方公里,将全年PM2.5浓度拉高了2.4微克/立方米,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要实现中央提出的“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控制在1%以内”的目标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和挑战。
客观条件不利,人就要更加努力。今年要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大力推动治污减排。指导地方加快实施落后产能退出,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清洁取暖、移动源防治等工作,持续深化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强化面源污染治理,真正把减排量拿到手,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科学精准应对重污染天气。不断提升预测预报能力,精准、科学、依法应对长时间大范围重污染天气,真正做到污染“削峰降速”;完善应急减排清单,实现涉气企业应纳尽纳、动态更新,防止“体外循环”;做到应急减排应减尽减、精准落地,杜绝“数字减排”。三是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指导重点城市围绕这两者共同的前体物,也就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实施协同减排,“冬病夏治”,确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关于“十五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目前还在研究阶段,总体看有三方面基本考虑:
一是在工作思路上,锚定“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加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力度,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降低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是在目标指标上,秉持以人为本的初心,重点关注对健康影响最大的PM2.5和由此引发的重污染天气,客观、科学反映“人努力”的成效,并与2035“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相衔接。
三是在重点举措上,系统总结“十四五”的经验做法,突出标准引领、制度创新和综合施策,更好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加大源头减排、结构减排、碳污协同减排和科技减排的力度。
重点区域的改善幅度、改善力度还是非常大的。为贯彻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我们会在4个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
一是制定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措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污染最重的区域,特别是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13个城市位于全国168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为了进一步改善此区域的空气质量,我们将制定实施强化措施,以PM2.5污染治理为主线,以减少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为重点,聚焦结构性矛盾突出且减排潜力较大的重点行业和领域,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深化重点行业污染减排,不断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二是深化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绩效分级管理。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A级、B级和绩效引领性企业分别超过900家、4000家和1000家,大幅提升了重点行业企业的污染治理水平。我们将继续完善绩效分级管理体系,发挥绩效分级引领性作用和治本功效,开展绩效等级提升行动,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出台激励性政策,推动绩效分级结果多场景应用,让绩效领先的企业在应急减排、产能调控、税收优惠、价格补贴、污染防治资金使用等方面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鼓励企业持续提升绩效等级,推动实现污染减排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双赢。
三是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应对。2024年秋冬季,我们指导各地开展了10余次重污染天气协同应对,分阶段、分层级、差异化采取应急减排措施,有效地减少了重点时段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实现了区域重污染过程影响强度降低、时间缩短、范围减小,中重度污染天数较预计减少五成以上。下一步,我们还将有效地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用足用好现有的应急减排的政策工具,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分析和多尺度综合观测,提高预测预报的精准性,审慎精准实施减排潜力大、易于落地执行、经济扰动较小的重点行业的削峰降污,做到早研判、早预警、早行动。聚焦重污染过程中贡献较大的建材、冶金、有色等行业涉炉窑工序以及高排放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实施分时分区分类分级的精准管控,以最小的经济社会影响实现最大的环境空气改善的成效。
四是科学精准开展监督帮扶。2024年,我们共开展13个轮次现场监督帮扶,派出“执法+监测+技术”骨干4700余人次,通过监督帮扶推动解决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9000余个,严厉打击了违法违规行为,督促地方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今年,我们将围绕重点行业、产业集群、用车大户等重点领域,聚焦空气质量差、同比反弹或污染较重城市等重点区域,统筹“线上+线下”两个战场,进一步优化工作安排、科学组织实施、精准检查对象、规范检查行为,在帮扶中监督,以监督促帮扶,对主观恶意、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依法处罚,对不符合绩效分级等级的企业依规降级,对轻微违法行为实施审慎包容的执法。
一是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坚持发展非化石能源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并举,推动能源消费清洁化低碳化,重点削减非电用煤。推动燃煤锅炉、工业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或者是关停整合,全国燃煤锅炉从2013年的将近50万台下降到目前的不到10万台;累计完成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改造4100万户左右,减少散煤使用8000万吨左右。
二是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淘汰落后和低效产能;高质量开展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累计完成8.93亿吨粗钢产能的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或重点工程改造,协同减少二氧化碳4000万吨以上。
三是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我国铁路货运量实现“八连增”;车辆结构也在持续优化,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了1286.6万辆,占整个汽车销售量的40.9%;特别是,以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和超低排放改造为切入点,不断创造应用场景,2024年新能源重卡销售量达到了8.2万辆,占重卡销售总量的13.6%,这个比例还是相当大的。
下一步,我们将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我想是三个方面:
一是在策略上,坚持远近结合。2025年按照“十四五”规划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目标的要求,把定下来的事做妥当,保质保量地完成重点任务,实现高质量收官。同时,对照美丽中国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任务,把未来的事想清楚,科学谋划“十五五”,深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二是在对象上,坚持突出重点。聚焦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强化碳污协同管控,聚焦火电、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以及大宗货物运输这些重点领域的协同减排。
三是在措施上,坚持科学精准。更加注重源头减排,更加注重以结构优化调整为引领,加快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的三大结构转型;更加注重科学治理,根据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融合清单,聚焦协同性好的关键环节,谋划一批标志性的减排项目;更加注重系统治理,强化重点行业大气治理的绩效分级管理,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推广应用先进的降碳减污协同控制技术。
李天威:“十四五”以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移动源的影响日益凸显,国内外的经验也证明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抓住移动源这个“牛鼻子”十分迫切,也非常必要。分三个角度来看。
一是从排放总量看。移动源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来源,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和24%左右。特别是氮氧化物,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铁路内燃机车等移动源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超过了900万吨。2023年,全国汽车保有量3.36亿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462.8万吨,其中柴油车氮氧化物的排放占80%以上。在北京、上海、济南、杭州、广州、深圳、成都这些人口密集的城市,移动源已经是污染物首要的排放来源。
二是从实践成效看。这些年我们始终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作为空气质量改善的重点。在“十四五”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17%,工程机械保有量增长14%的形势下,移动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却下降了15%,基本上最关键的就是三招:第一,疏堵结合,汰旧换新。累计淘汰高排放车将近50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占比超过了40%,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国五及以上排放阶段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53%。第二,优化结构,清洁运输。全国铁路货运量“八连增”,累计建成并开通铁路专用线530条。第三,突破非道,降低污染。累计编码登记工程机械433.5万台,国四非道路机械远程监控联网累计达到82.4万台。重点区域,重点航线,重点港口岸电常态化使用。机场非道路机械和场内车辆的电动化世界第一。
三是从国际做法看。美国、欧盟都将移动源减排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升级排放标准,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的车辆、机械和船舶应用,推动高排放移动源淘汰,实施定期检测等,这些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减污降碳协同已经成为各国移动源排放管理的共识,美国和欧盟也正在加快推动移动源减污降碳政策的研究和实施,统筹推进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实施,推动可再生和低碳燃料的研究应用。
接下来,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移动源标准的制修订。标准对减排发挥基础性、引领性的作用。我这有一张图板,这张图显示的是从国零到国六排放标准,柴油车百公里排放的颗粒物。大家可以看,从293克降低到1.5克。技术进步带来的绩效提升是革命性的。实际上多年来我国一直不断提升移动源排放标准,取得的进步也是历史性的。下一步,我们对标欧美先进法规,研究制定轻型车、重型车的国七标准,国七标准排放控制技术水平基本上也跟欧美接轨,大概晚两年左右实施,实现机动车减污降碳协同。同时,我们也在研究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国五标准,实现排放控制技术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排放标准的升级对减排的作用是巨大的、是革命性的,我们必须加快跟国际标准接轨,完善在用车标准规范体系,完善排放检验设备验证方法和防作弊技术规定。
二是强化机动车排放监管。推动重型货车退四,治五,管六,推新。退四就是要加快淘汰国四及以下的货车,治五就是严格整治国五货车的超标问题,管六就是要强化国六货车的智慧化监管,推新就是要加快推进新能源重卡的替代应用。同时,我们还会持续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的专项整治,连续搞几年,坚决遏制弄虚作假这类行为的发生。
三是推动非道路移动机械综合治理。全面淘汰国一及以前的工程机械,重点区域推进国二工程机械的淘汰,重点提高机场、港口、园区等新能源机械和内部车辆的新能源比例,以标准的升级促进铁路内燃机车排放水平的提升。
四是持续推进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推进火电、钢铁、煤炭、焦化、有色、水泥等重点行业大宗货物的清洁运输,推动大宗货物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
我国加入公约和议定书以来,始终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全球保护臭氧层行动,坚定履行负责任大国的承诺,不断分享中国经验、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积极参与公约发展进程。早在1990年,我国共同牵头提议将履约资金机制纳入了议定书修正案,首次体现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权益。1999年我国承办第11次议定书缔约方大会,通过《北京修正案》和《北京宣言》,加大管控力度、巩固履约成果。2016年,我国作为重要推动者,将气候变化管控的氢氟碳化物纳入了议定书管控范围,这一行动预计在本世纪末将避免约0.5℃的全球升温。
二是不断加强履约体系建设。建立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成立国家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公室。颁布《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建立以总量控制和配额许可为核心的履约管理制度。制定《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2025-2030年)》,明确顶层设计,实施管控物质全流程管理,即将印发实施。始终保持对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和高压态势,确保可持续履约。
三是持续推动管控物质淘汰。创造多个“第一”:实施发展中国家第一个履约国家方案,被翻译成其他五种联合国工作语言,提供履约“中国经验”;编制全球第一个行业计划,创立行业整体淘汰机制,打造履约“中国样板”;实现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提前淘汰全氯氟烃、哈龙生产,展现履约“中国速度”。我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同时累计避免了2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气候变化带来了巨大惠益。
四是协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因“业”制宜,实施行业整体淘汰计划32个,支持上千家企业完成替代技术改造,其中80%的替代项目采用了低碳技术。坚持自主创新,在空调、冰箱等领域积极推动制冷剂、发泡剂绿色替代,实现了“含绿量”和“含金量”的同步增长。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与世界各国一道,一如既往认真履行公约和议定书,切实维护履约成果,推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为保护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再向全国大气污染防治铁军们说几句话,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来”,工作非常难。但一年之计在于春,蓝天保卫战“十四五”的最后决战已经打响,发布会前我请DeepSeek做了一首励志的诗,与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的战友们共勉。
“东风已破九重峦,催得新阳暖大寰。铁帚扫尘云拭镜,银锄掘绿土生澜。铁军犹战未解甲,霜鬓何辞频闯关。明日春深花满路,青山与我共凭栏”。
裴晓菲:感谢李天威司长,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