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古称“起阳草”“长生韭”,是中国饮食史上最富文化意蕴的蔬菜之一。《诗经·豳风》载“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早春以羔羊与头茬韭菜祭祀先祖,足见其在先秦时期的尊崇地位。汉代《礼记》进一步明确“庶人春荐韭,配以卵”,韭菜炒鸡蛋的雏形由此而生。
南北朝时期,周颙以“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道出时令饮食的至高境界,将春韭推为文人清简生活的象征。至唐代,杜甫“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更将春韭升华为战乱年代的人情暖意——烛光下,老友冒雨割韭、煮饭待客的场景,成为中国人对质朴情谊的美好想象。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此诗以“夜雨剪春韭”构建出乱世中的温情画卷。春韭“剪而复生”的特性,暗喻普通人在战火中顽强生存的韧性。诗人以“新炊间黄粱”对应“世事两茫茫”,粗茶淡饭中饱含对安宁的渴望。韭菜在此不仅是食材,更成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之间的连接纽带。
《送范德孺》
宋·苏轼
渐觉东风料峭寒,
青蒿黄韭试春盘。
遥想庆州千嶂里,
暮云衰草雪漫漫。
诗中提及的春盘又称“辛盘”,因盘中盛有薤白、大蒜、韭、芸薹、胡荽五味辛辣蔬菜而得名。古人在立春之后,开始吃以五辛做成的春盘菜,认为经过一冬人们五脏六腑沉积了很多浊气,需借这些辛辣之物祛除。苏东坡在为友人饯行之时,在料峭春寒里采撷青蒿、春韭等时令菜蔬,做成清鲜爽口的春卷、春盘品食,给友人美好的祝愿。
《与村邻聚饮》
宋·陆游
冬日乡闾集,珍烹得徧尝。
蟹供牢九美,鱼煮脍残香。
鸡跖宜菰白,豚肩杂韭黄。
一欢君勿惜,丰歉岁何常。
南宋大诗人陆游诗里常有佳肴美酒,他经常与乡邻聚饮共乐,在“珍烹得遍尝”之后,感慨鸡腿炖蘑菇最好,猪腿炒嫩韭最妙。全诗不加雕饰却充满烟火气,再现了宋代乡村宴饮的真实图景。
看韭菜茎部末端 观察韭菜被割下的末端。如果截面平整,说明韭菜较为新鲜;如果末端有部分叶片伸出,俗称“吐舌头”,则表明韭菜已经存放了一段时间,不够新鲜。这是因为韭菜在收割后仍会继续生长,嫩叶生长较快,而外层较老的叶片生长较慢,导致“吐舌头”的现象。
看韭菜根部颜色 韭菜根部的颜色也能反映其新鲜程度。新鲜的嫩韭菜根部通常呈白色,而如果根部偏绿,且白色部分较少,则说明韭菜存放时间较长,不够新鲜。
闻韭菜的气味 新鲜的韭菜会散发出浓郁的韭香味,且没有其他异味。如果气味较淡,甚至带有异味,则说明韭菜可能已经变质,不建议购买。
看叶片是否耷拉 观察韭菜叶子的状态。如果叶片挺拔有精神,说明韭菜较新鲜;若叶片向下耷拉,则说明韭菜已经不太新鲜。
辨别韭菜品种 不同品种的韭菜品质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优质韭菜的叶片较细长,且叶尖尖细;而叶片较宽、较平且厚实的韭菜,口感相对较差。
根据《本草纲目》记载,韭菜性辛温助阳,既能补肾阳又可通气血,但因其属于中医理论中的“发物”,故有“阴虚火旺者忌韭”的说法。春季头茬韭菜相对平和,适合多数人食用;而在其他季节,由于人体易受气候影响,若存在胃热内盛、面部痤疮(中医多辨为湿热或火毒上炎)等情况时,则需谨慎食用。
责编、排版:戴琪瑶
审核:郑莹
终审:龙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