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中国航海博物馆5月上新!《哪吒2》原来藏着这么多文化密码

在屡破票房纪录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中,哪吒与敖丙率领海底妖兽托举定海神针,冲破天元鼎浴火重生的场景,令观众心潮澎湃。成千上万的妖兽不再是像素点,而是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每一只海妖的设计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它们的背后蕴含着哪些文化故事?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即将上新的《神与兽之间:中国海洋神话主题特展(暂定名)》(简称特展)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图片
《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海报。
展览内容
“海妖”身份大曝光
在《哪吒2》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海底妖兽,当属霸气侧漏的四海龙王和诙谐幽默的海夜叉。
中国历史上的龙在民间信仰中主要以雨神身份出现。其人格化始于晋代,其后经历祈雨地点固定化、祈雨方式改变以及名称由“神龙”“神虬”到“龙神”“龙君”甚至“龙王”的转变,于唐朝时形成龙王信仰的基本形态。
国家祭祀仪典中的龙王形象,是由本土龙神崇拜,杂糅了海神传说,以及佛教中的龙王形象而来。四海龙王,即东海龙王敖光、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则是在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后逐渐家喻户晓的。
夜叉是龙王倚重的左膀右臂。夜叉源自佛教,是梵文的音译,意为轻捷、勇健。佛教传入中国后,夜叉成为龙王的陪神,龙王出行必有青面獠牙的夜叉随行。龙宫中常见的兵种还有“虾兵蟹将”。虾兵因法力低微,未完全变成人形,虽有四肢,但总要露出一些虾的影子;蟹将或因蟹钳孔武有力,称作蟹将,似乎官阶比虾兵略高。此外,螺、鱼、蚌等各类海洋生物也会幻化形成各类海妖,这些共同构成了海洋龙宫里的臣僚兵将机构,维护龙宫的日常运转。
除了龙宫叙事里的各类海妖,中国历代的海洋神话中还衍生出形形色色的海妖,流传于世。早在洪荒年代的神话中,就产生了海妖的雏形,在《山海经》、志怪小说和沿海各地的方志中,都有海妖的记载。明清时期,民间还曾盛行海妖纹瓷器。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同地域之间的海妖也有交流。如《后汉书·西域传》《晋书·四夷传》都曾出现关于异域海妖的文字记载。清宫旧藏《海怪图记》的画法颇具西方特色,除了花色繁多的鱼类,还可以看到海豹、鲸、乌贼、魟鱼、龙、飞鱼,以及一些难以确认的未知生命。
说回《神与兽之间:中国海洋神话主题特展(暂定名)》,其拟从《山海经》《左传》《国语》《楚辞》《淮南子》《述异记》《太平广记》等诸多经典文献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海洋神话形象和故事,采用木偶、剪纸、皮影等中国传统技艺,对神话故事进行展示和演绎,依托瓷器、书画、壁画、雕像等文物,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解析这些神话故事中孕育的中国航海文明。让观众在别开生面的海洋神话之旅中重温坚强不屈、舍己为公、勇敢无畏等航海精神,以及以海为陆、经略海洋、联通世界的美好向往。
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将看到上古先民对于海洋、天地和宇宙的绮丽想象,了解到我国海洋观念从上古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时代转变,欣赏到青年艺术创作者们对中国海洋神话的时代诠释……在沉浸式展厅中实现时空跨越,与神话主角产生情感链接与共鸣。
更值得一提的是,哪吒闹海和四海龙王的故事,在特展中也将有全新的演绎。更多精彩内容,敬请于今年5月走进中国航海博物馆解锁。
图片
中国航海博物馆。据本报图片库
本报记者 刘雨静
展览立意
以神话故事助力中国航海文化传播
据导演饺子透露,《哪吒2》中海妖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神话与民间传说,这些海妖并不只是简单的反派角色,而是具有各自故事背景的复杂角色。在本次特展中,不仅有《哪吒2》同款龙王、龟精、鳖精,还有更加详细的介绍,而这也将为观众带来一场多姿多彩的中国航海文化盛宴。
在这里,多维度探索中华民族的文明肌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写道:“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是一种哲学的表达,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初理解,并通过一系列超自然的形象和奇幻的形式来加以展现的各种故事和传说。可以说,神话是历史演化历程中某一阶段的产物,是历史事实的折射,是历史故事的一种异样的表现形式。中国神话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展聚焦中国海洋神话故事,多维度探索中华民族对海洋的认识和宇宙观的构筑,带领观众了解中华民族的海洋基因。
在这里,多形式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神话承载了先民对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认知,表达了先民对探索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民族的血脉和民族精神的灵魂。中国神话故事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如舍己为人、坚强不屈、正义善良、敢为人先等,这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对当下的精神文明塑造依旧有着重要意义。特展以多样的形式重新诠释神话故事,剖析和展示其蕴涵的民族精神,有助于进一步强化观众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在这里,多角度传播中华民族的航海文明。谈及航海,不少观众对我国悠久的航海文明依旧认识较浅,甚至有错误认知,认为我国并没有航海传统。殊不知,我国对海洋的崇拜与探索早已深刻在民族基因里。神话是观众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从海洋神话的角度切入,深刻剖析神话里的海洋基因,可以打破航海的专业性和小众性壁垒,加深观众对我国航海文明的了解和认同,增强中国航海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这里,多层次焕发中华民族的创新之力。神话中超自然的形象和奇幻的形式,展现的既是先民们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也是先民们对未知事物天马行空的绮丽想象。神话自上古时期流传至今,不同时代的人们赋予神话不同的时代特色,衍生出与时俱进的绚烂神话。特展不仅聚焦海洋神话的讲述与探析,也注重引导观众对这些神话的新思考和新探索,同时会设置互动环节,让观众在感悟先民的绮丽想象和无限创造中,激发全新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展览内容策划 崔夏梦
图片
蜃,清代画家聂璜的《海错图谱》中描绘了蜃的形象,一只大蛤居于画面最下方,它吐出的气息盘旋上升,在氤氲的蜃气中,楼台殿阁逐渐显形。
图片
图片
  年画《八仙斗海怪》中的虾精蟹将。
图片
明万历三十年刻本《天妃娘妈传》中的龙王与夜叉。
本组图片由 中国航海博物馆 提供
责编 | 翟慧
审核 | 连萌
监制 | 陈林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