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潮评丨“学界网红”阮晓东的坍塌,实质是头衔崇拜神话的破灭

AI划重点 · 全文约1044字,阅读需3分钟

1.近日,针对“学术界网红”阮晓东的官方“打假”引发关注,其身份系冒用,多家曾挂阮晓东头衔的机构站出来澄清。

2.阮晓东的“权威”身份建立在两个核心符号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头衔和多家智库机构的职位,但实际上他仅是《新经济导刊》杂志社的前编辑。

3.由于头衔崇拜的滋生,社会对“国字头”机构的盲从,阮晓东的荒诞一幕说明头衔本身已成为“专业”的代名词。

4.另一方面,终结头衔崇拜需从制度祛魅与文化重构双向发力,如建立全国性学术身份核验平台和推动评价体系从“看标签”向“看成果”转型。

5.除此之外,全社会需要重视“专业精神”,明白真正的权威来自于追求真理的态度,而非头衔。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图片

图源: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官网

近日,一场针对“学术界网红”阮晓东的官方“打假”引发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新经济导刊》杂志社发布声明,确认阮晓东从未担任该中心研究员,其身份系冒用。随后,多家曾挂阮晓东头衔的机构站出来澄清,表示其与阮晓东无正式聘用关系。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的高学历人设,也是假的,涉嫌盗用同名同姓的女教授简历。这场闹剧一传开,舆论场就像炸开了锅。

阮晓东的“权威”身份,建立在两个核心符号上:一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头衔,二是多家智库机构的职位。可实际上呢,他仅是《新经济导刊》杂志社的前编辑,从未在研究中心正经任职。那些被他拿来炫耀的“头衔”,也只是和机构的“挂靠关系”。这种寄生式的身份构建,揭示了阮晓东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场精准的符号操弄。

他深谙社会对“国字头”机构的盲从,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一象征政策权威的标签写进个人简介;又利用公众对海外学历的盲目推崇,盗用同名女教授“日本国立福井大学博士”的履历。在2023年某经济论坛上,他仅凭PPT首页的“研究员”头衔便赢得满场掌声,而演讲内容不过是政策文件的拼凑。这荒诞的一幕说明:在头衔崇拜的滤镜下,符号本身已成为“专业”的代名词。

头衔崇拜的滋生,映射着转型期社会的深层焦虑。教育竞争激烈,工作晋升困难,大家对“权威认证”的渴望变成了对头衔的盲目追求。企业请“国务院专家”,是想用头衔缓解决策时的不安;培训机构拿“名校博士”做噱头,给学员制造阶层跃升的幻想。就像阮晓东事件里,有地产商明知他身份可疑仍坚持邀请,只因“有头衔总比没头衔镇得住场”。在这种功利想法下,头衔不再是能力证明,而成了安慰自己的幌子。

头衔崇拜最终导向的是社会信任体系的溃败。冒用身份的行为,消解了专家、学者等称谓的严肃性。某高校学生调研显示,超四成受访者对“专家讲座”真实性存疑。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当“研究员”“博士”等头衔因造假频发而信用破产,真正的学者将陷入“自证清白”的困境。而且,阮晓东以权威身份发表的不实观点,对公共话语空间的污染,远比个体失信具有更强的破坏力。

终结头衔崇拜,需从制度祛魅与文化重构双向发力。一方面,建立全国性学术身份核验平台,对“研究员”“顾问”等头衔实施备案管理,斩断灰色挂靠产业链;另一方面,推动评价体系从“看标签”向“看成果”转型,如某些地方政府已试点“匿名评审”制度,专家头衔在项目评审中被隐去。更重要的是,全社会要重视“专业精神”,明白真正的权威来自于追求真理的态度,而非头衔。

“学界网红”阮晓东的坍塌,实质上是一场头衔崇拜神话的破灭。当我们在嘲讽“假学者”的同时,或许更需审视那些默许头衔造神的利益攸关方,像盲目迷信权威的公众、追求流量的平台等。唯有打破对头衔的跪拜,重建以真才实学为基石的信任体系,才能避免下一个“阮晓东”从漏洞中再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