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拿马首都的Decapolis酒店内,一群被美国遣返的非法移民面临绝望,要求帮助。
2.移民们被美国强制遣返,但在巴拿马的接收下,沦为国际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3.律师阿里·赫里斯奇指出,美国与巴拿马签署的移民合作协议实质上是将人权责任外包给拉美国家。
4.然而,巴拿马政府强调“未收到庇护申请”,律师提供的证据显示移民们根本不懂如何申请。
5.巴拿马政府的行为引发了广泛争议,移民的困境是对国际社会人道主义承诺的考验。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月下旬,巴拿马首都的Decapolis酒店内,一群被美国遣返的非法移民紧贴窗户举起手写纸条,用口红在玻璃上涂出刺眼的“HELP US”。他们是被美国强制遣返的“失败者”,却在巴拿马政府的“接收”下,彻底沦为一场国际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他们以为会被送到得克萨斯州,直到飞机降落才知道身在巴拿马。”代理律师阿里·赫里斯奇(Ali Herischi)的陈述直指问题核心——这些移民的知情权被系统性剥夺。美国与巴拿马签署的移民合作协议,表面上是为了“缓解边境压力”,实则是将人权责任外包给拉美国家。
巴拿马安全部长弗兰克·阿布雷戈(Frank Ábrego)称“拘留是为保护移民安全”,但律师珍妮·索托(Jenny Soto)的遭遇揭穿了谎言:当她试图进入酒店递交法律文件时,移民们隔着楼梯哭喊“我要见律师”,却被警卫死死拦住。“这根本不是保护,而是变相监禁。”
一群被美国遣返的非法移民紧贴窗户举起手写纸条,在玻璃上涂出刺眼的“Please Help Us(请帮助我们)”
丛林营地的生存游戏
当纽约时报曝光酒店内的绝望景象后,巴拿马政府连夜将97名移民转移至达连丛林边缘的营地。律师们收到的反馈令人窒息:营地蚊虫肆虐,药品短缺,儿童哭声与热带高温交织成生存炼狱。一位患病孩子的母亲在电话中哀求:“我们连干净的水都喝不上。”
讽刺的是,总统何塞·穆利诺(José Raúl Mulino)声称“营地能让移民更安心”。但现实是,警卫连被转移者名单都没有,手机被没收后,这些人与外界的联系彻底切断。所谓的“合作遣返”背后,是两国政府对移民权利的漠视。
巴拿马政府强调“未收到庇护申请”,但律师提供的证据显示,移民们根本不懂如何申请——语言障碍、法律文件缺失、甚至无人告知他们拥有这项权利。伊朗移民阿尔忒弥斯(Artemis Ghasemzadeh)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她因改信基督教面临死刑威胁,但被美国以“不符合难民标准”为由遣返。
“巴拿马与伊朗无外交关系,这反而救了她。”赫里斯奇的黑色幽默背后,是国际法的荒诞现实:一个国家是否庇护难民,竟取决于地缘政治而非人道原则。
美国的角色:甩锅者与施压者
特朗普政府的“大规模遣返计划”在此事件中暴露无遗。通过施压拉美国家接收被拒移民,美国既规避了国内舆论压力,又将人权危机转嫁给盟友。国务卿马可·卢比奥(Marco Rubio)的“中美洲之行”早已预示这一策略:用经济援助换取移民管控合作,本质上是一场人口走私的合法化交易。
而巴拿马的配合,则源于其经济对美国的深度依赖。作为运河国家,它需要白宫支持以应对区域竞争;作为移民中转站,它更不敢得罪北方邻居。移民成为两国谈判桌上的筹码,他们的恐惧与挣扎却被刻意淡化。
随着国际媒体的关注,巴拿马政府不得不应对外界的批评。总统何塞·劳尔·穆利诺(José Raúl Mulino)否认了巴拿马政府侵犯人权的指控,坚称他们尊重移民的基本权利。然而,巴拿马政府的行为仍然引发了广泛争议。移民的困境不仅是对巴拿马政府管理能力的挑战,更是对国际社会人道主义承诺的考验。
巴拿马政府表示,他们正与国际移民组织(IOM)合作,寻找愿意接纳这些移民的第三国。尽管如此,移民们的未来仍充满了不确定性。一些移民表示,他们宁愿面临返回原籍国的风险,也不愿继续在这种环境中生存。
沉默的全球体系
国际移民组织(IOM)的介入被巴拿马政府标榜为“人道行动”,但律师揭露的细节令人心寒:该组织仅协助寻找“第三国接收”,而非保障移民基本权利。当一名五岁儿童在营地高烧时,IOM的“流程优先”原则显得格外冰冷。
更尖锐的矛盾在于:联合国《难民公约》要求各国为非自愿遣返者提供保护,但现实中,弱国往往被迫接受强国的规则。巴拿马律师苏珊娜·萨巴尔扎(Susana Sabalza)直言:“这里没有正义,只有政治。”
截至2025年2月22日,仍有175名移民滞留酒店,13人已被强制遣返。阿尔忒弥斯在短信中写道:“我们等一个奇迹。”而所谓的“奇迹”,不过是要求两国政府遵守最基本的国际法。
当人权沦为政治博弈的附属品时,每一个被折叠的生命都在质问:**究竟谁该为这场系统性压迫负责?**答案或许藏在Decapolis酒店的玻璃窗上——那些用口红写下的“HELP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