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磅发布,这份聚焦“三农”的纲领性文件,如同一剂强心针,再次将全社会的目光拉回乡村大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了强大动力。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再次彰显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坚定决心。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在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粮食供需长期紧平衡的格局并未改变。气候异常、水资源短缺、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时刻威胁着粮食安全。正如文件所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和验收标准”等举措,靶向精准,为耕地保护筑牢制度防线。各地应积极响应,将耕地保护落到实处,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希望田野。在稳面积的同时,科技赋能是提升粮食单产的关键。2024年,我国粮食亩产提高 5.1公斤,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八成,这正是科技力量的生动体现。加快良种培育和应用推广,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应用,鼓励产学研合作,培养农业专业人才,才能让科技真正成为粮食增产的有力翅膀,助力高标准农田迈向高产量农田。此外,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也不可或缺。强化强农惠农支持,提高补贴精准性,完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让主产区抓粮有动力、不吃亏,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粮食安全格局。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的开局之年,农村改革意义非凡。从土地制度创新到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文件为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推动土地制度创新,打破传统农业用地的局限性,为农业科技进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让城市与乡村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实现共同发展。在土地延包方面,坚持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试点工作,稳定农民预期。同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农民增收致富绘制了清晰蓝图。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立足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小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大支撑。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引导农民发展家庭经营产业项目,加大稳岗就业政策支持,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规模,提供公益性岗位,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质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让农民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真正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承载着亿万农民的期盼,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文件精神为指引,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向着农业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行,让广袤乡村成为充满希望的田野!(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韩盼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