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大陆近年来新建地铁线路,伴随基建工程的考古发掘,发现众多遗址和墓葬,出土文物丰富。
2.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的活化利用,如北京地铁1号线王府井站A口处的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3.西安地铁1号线咸阳西站南侧的“回望秦都两千年”展,展示了渭桥遗址等。
4.除此之外,天津地铁东南角站因发现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计划修建展厅未来对外开放。
5.利用地铁公共空间展示遗址和文物,有助于增加城市历史文化认知密度,活化普通文物。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当地铁邂逅考古——我国地铁公共空间与考古遗址活化利用的回顾与探讨
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型城市都纷纷新建地铁线路,随之而来的便是配合地铁及周边地区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众多遗址和墓葬,并出土了较多文物。比较典型的有西安市地铁工程基建考古发掘,已发现古墓葬和古遗址上千处,以至于一度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然而,地铁和考古遗址的“缘分”,并不能因考古发掘工作完成而结束。配合基建工程的考古发掘固然是对地下文物的一种保护,但考古遗址和出土文物的活化利用,同样也可以充分利用地铁的公共空间。实际上我国在这方面早已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而且随着各大城市地铁线路和站点的不断增加,亦有愈来愈多之势。笔者对这种实践做了尽可能的实地调查,并尝试进行一定的探讨。
我国利用地铁公共空间展示遗址和文物的实践,最早当数北京地铁1号线王府井站A口去往东方广场通道末端的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展示的是1996年在此发现的距今1.5万—2.6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严格来说该遗址是在东方广场施工过程中发现的,但经过建设后成为位于地铁出站通道与大型商场连接处的博物馆。博物馆于2001年12月落成,现布展面积300平方米,包括一个边长8米的正方形遗址原地展览区、若干出土遗物展柜,以及泥塑古代人类生活场景和影像长廊等。展区面积虽然不大,却是一个典型的遗址博物馆。
北京地铁王府井站-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自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2001年建立之后,就笔者了解的情况,近20年中并未有类似的实践。但到了2020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2021年在中国香港的地铁宋皇台站举办的“圣山遗萃——宋皇台出土宋元文物展”,展示的是2012—2015年港铁屯马线宋皇台站建造工程中考古发掘出土的宋元时期以陶瓷为主的考古遗存。展线总长约50米,按照窑系、材质、器类、功能、戳印文字等展示了各类出土文物,此外还特设“考古工作”部分,用图片展示考古发掘的场景及重要的遗迹。展览紧扣宋元社会和海外贸易的主题,多处以实物和图片相对照的方式将展出文物与“南海I号”和西沙群岛等出水文物进行比对。整个展览面积虽然不大,但展出文物密集,信息量大,学术气息非常浓厚。
香港地铁宋皇台站-宋皇台出土宋元文物展
进行遗址或文物展示地铁站点最多的当数西安市。目前西安至少有四处地铁站有此类展览,均为2022年开始相继出现的,西安地铁与考古因此又一次“结缘”。第一处为西安地铁1号线咸阳西站南侧的“回望秦都两千年”展,展出了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北侧渭河故道发现的渭桥遗址。展览以渭河古桥和秦代宫殿建筑考古发掘的宏伟场景为背景,选取秦汉空心砖、渭河古桥遗址的桥桩、避水石、挡桩石为展品。第二处为位于西安地铁万寿路站换乘通道的“唐代壁画艺术”展,展出了距此数百米远,于2023年发现的唐薛柔顺石椁壁画墓中三幅精美壁画的复制品。第三处为位于西安地铁5号线青龙寺站G出口和H出口通道内的青龙寺遗址出土文物展和青龙寺周边出土文物展,这两处分别展示了青龙寺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和青龙寺周边不同时期相关考古发掘资料及其复制品。后者最引人注目的是模仿考古地层,根据年代早晚由下及上排列的不同年代的各种代表性瓷器标本,颇具视觉冲击。第四处为西安地铁6号线钟楼站的“钟楼·拾光【古井】”展,展示了西安地铁6号线二期建设场地考古发掘的两座古井,整体环境还原考古发掘的现场实景,并强调了两井之间的打破关系和年代判定,具有强烈的考古色彩。
西安地铁咸阳西站-“回望秦都两千年”展
西安地铁万寿路站-“唐代壁画艺术”展
西安地铁青龙寺站-青龙寺周边出土文物展
西安地铁钟楼站-“钟楼·拾光【古井】”展
除了西安外,根据媒体报道,天津市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在基建考古中发现了天津卫故城东城墙遗址,现已进行原址保护,并计划修建展厅未来对外开放。北京地铁6号线通运门站因建设中发现明清通州城瓮城遗址,计划兴建瓮城遗址公园,同样将位于地下的遗址原地保护并展示,融入地铁站的一部分。两地因正在施工等原因,笔者未能近距离观察。
天津地铁东南角站文物展厅效果图(图片来自网络)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地铁站台及通道等公共空间的文化功能,一般是通过各种历史、文化或艺术的装饰而实现这种功能。如果地铁站所在地有能够代表该城市历史文化的地标性建筑或历史文化街区,更是以此为主题进行装饰和展示,如北京地铁雍和宫站、南锣鼓巷站、北海北站等均属此列。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地铁站具有空间广阔、人流量大、来往人员多元化及游客较多等优势,在这样的公共场所投放文化标识能够取得更大的宣传效果。因此,地铁站在我国早已承担起城市文化建设,尤其是宣传地铁站所在地历史文化的任务。但是,作为依然在探索阶段的利用地铁站对考古遗址及出土文物进行展示,其作用和效果都是这些做法所无法比拟的。
首先,能够展示城市更加悠久的历史文化。当前地铁站内文化布置的主题主要围绕民俗、传统艺术或古建筑等,但这些毕竟大都只能反映一座城市距今几百年内的历史,对于我国众多大型城市,尤其是古今重叠型城市而言,其历史往往可达上千年甚至数千年之久,这部分更早更长历史的直接证据便是考古遗址及相关出土文物。很明显,展示直接证据比展示符号或具有古代风格的现代艺术品更具有说服力。
第二,能够更加体现遗址和出土文物的原真性。现有的做法基本围绕地铁站、周边或附近沿线发掘出的遗址或文物的展示,这固然是因为作为公共交通空间的地铁站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建成地上那种覆盖面更广更综合的历史考古类博物馆。更重要的是,遗址和出土文物能够在其原生位置或其附近,而不是异地的博物馆得到实现其价值的机会——即被公众观赏和认知。通过这种原地性的观赏和认知,公众更容易把遗址和文物与其脚下的历史文化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三,增加城市历史文化认知密度。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最好的方法固然是到该城市的博物馆观看展览,但是几座博物馆或一些古建筑对于一座庞大的城市而言,显得太过稀疏了。地铁中的展示既可以适当增加城市历史文化认知的密度,更让这种认知融入公众日常生活当中。
最后,更多普通文物得以活化利用。与当前各大城市博物馆竞相藏“宝”展“宝”说“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考古发掘获得的普通文物并没有机会得到活化利用,地铁公共空间给了这些文物在其原生地附近活化的可能,以最大程度实现其价值。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利用地铁公共空间进行遗址和出土文物展示还存在一些困难,这或许是当前国内类似实践还不是很多的原因。不过从上文的梳理可以看出,近年越来越多的城市愿意进行类似的探索和尝试,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们相信,随着城市文化建设和文物活化利用需求的不断提高,地铁及其他城市公共空间必将能够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
来源:文博中国
作者: 孙同洁 贾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