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乌兰浩特市积极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组织开展非遗进社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非遗回归民间、扎根社区、融入生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中绽放新姿。
走进宣纸烫画工作室,空气中弥漫着宣纸的淡雅气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玉荣正在工作台前专心创作,手中的电烙铁犹如灵动的画笔,随着温度调节和手部的精准移动,一幅宁静悠远的山水画卷徐徐呈现。
“宣纸烫画巧妙地融合了传统绘画的艺术底蕴与独特的烫烙工艺,这背后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创作的时候,熟练掌握技巧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地创新。非常期待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门传统技艺。”王玉荣介绍道。
宣纸烫画将绘画艺术与烫烙技术完美结合,通过对温度和力度的精妙控制,在宣纸上留下深浅不一、富有韵味的线条。花鸟鱼虫、山川湖泊、人物故事等都是常见的创作题材,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王玉荣不断尝试将宣纸烫画与色彩相结合,创作出精美的装饰画,让宣纸烫画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绽放艺术光彩。
来到乌兰浩特市都林街赛罕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代永荣正在为社区居民讲解绳结技艺。从绳结的起源、发展历程,到各种基础绳结的编织方法,代永荣的细致讲解点燃了家长和孩子们对绳结技艺的兴趣和热情,在她的耐心指导下,大家纷纷开始动手尝试编织绳结。
乌兰浩特市五一街一环翠社区学生家长王庆亮说:“这次社区组织的绳结技艺课程非常好,让孩子接触到传统技艺,锻炼了孩子动手的能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古老的宣纸烫画和绳结技艺正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百姓生活。每一张宣纸、每一根丝线,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能够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更能吸引每一个感兴趣的人参与其中,触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脉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得那份源自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目前,乌兰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丰硕,已经拥有10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涵盖项目总计达到1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已超过了200人。”乌兰浩特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非物质文化遗产股负责人武文生介绍,乌兰浩特市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创新方式,充分盘活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社区,实实在在地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总 监 制:李 亮 刘文静
监 制:谭艳丽
责任 编辑:李智欣
编 辑:杨 帆
记 者:郭 廓 宋 飞 初海凤(实习) 孟广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