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团队与邱晨光研究员团队合作研制的二维环栅晶体管登上《自然·材料》封面,运算速度和能效超越英特尔、台积电等国际巨头。
2.二维环栅晶体管突破了人类沿用60余年的“硅基物理极限”,有望引领半导体行业革命。
3.由于量子隧穿效应,硅基芯片在50%以上电能会在漏电中浪费,散热能力已触达天花板。
4.中国科学家采用铋基二维材料,实现了传感器、存储器、计算单元的三位一体集成,具有高能效和低延迟。
5.这一突破将有助于中国在智能物联网时代建立生态霸权,跳过传统芯片的追赶阶段。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据多家媒体报道,2025年2月21日,北京大学彭海琳教授团队与邱晨光研究员团队合作研制的二维环栅晶体管登上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材料》封面。这枚仅原子厚度的晶体管,其运算速度和能效不仅超越英特尔、台积电等国际巨头的硅基芯片,更突破人类沿用60余年的“硅基物理极限”——这一成就被外媒称为“中国对摩尔定律的终极挑战”。消息一出,全球半导体行业震动:中国科学家为何能率先突破?这种新型材料将如何改写芯片战争规则?
当我们手中的手机芯片已进化到3纳米工艺,工程师们正面临一个残酷现实:硅原子直径仅0.12纳米,当晶体管沟道厚度逼近3纳米时,量子隧穿效应会让电子“穿墙而过”,导致芯片功耗飙升、发热失控。这就像用漏水的竹篮打水——无论怎么优化工艺,50%以上电能都会在漏电中浪费。
更致命的是,硅基材料散热能力已触达天花板,苹果A17芯片运行大型游戏时仍会烫手,这正是硅基芯片的“死亡倒计时”。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曾预言:2030年将是硅基芯片的终结之年。谁能在物理极限前找到新赛道,谁就能掌握未来三十年科技霸权。
面对这个棘手问题,中国给出了带有“东方智慧”的答案。
北大科学家彭海琳团队给出的答案令人惊艳:他们将硒氧化铋二维材料与自然氧化物栅介质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晶体管通道。这种材料的秘密藏在原子排列中——如同用纳米级3D打印机打造的完美晶格,电子在其中流动时遇到的“路障”比硅基材料少90%。
更令人称奇的是,硒氧化铋在紫外光辅助氧化下会自动生成高介电常数的天然绝缘层,厚度仅0.41纳米却比人造介质更致密,堪称“上帝赐予的半导体套装”。对比台积电3纳米工艺需要沉积15层不同介质,中国团队的“一键生成”技术直接将制程复杂度砍去三分之二。这种源自材料基因的革命,让中国首次在底层架构层面超越西方技术路线。
当国际巨头还在为1纳米硅基芯片的良率挣扎时,中国科学家已瞄准更高维度:通过铋基材料的独特光电特性,实现传感器、存储器、计算单元的三位一体集成。
想象一下,自动驾驶摄像头不再需要将图像数据传输到CPU,而是直接在感光元件上完成AI识别——这种“零距离计算”可使能效提升百倍,延迟降低至纳秒级。
更令人振奋的是,铋基材料的柔性特质让折叠屏手机处理器能像纸一样弯曲,未来甚至可将芯片织入衣物监测健康。这些应用场景一旦落地,中国将跳过传统芯片的追赶阶段,直接在智能物联网时代建立生态霸权。
回望芯片发展史,日本曾凭存储芯片崛起,韩国靠代工模式逆袭,而中国正用铋基二维材料书写第三种可能——用基础研究的突破撕开技术封锁的铁幕。当某些国家还在用光刻机卡脖子时,中国科学家已证明:真正的创新从来不在别人的图纸上。
正如彭海琳团队在《自然》论文中的宣言:“我们不仅打破了性能纪录,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完全自主的材料体系。”这场悄无声息的科技革命提醒世界:芯片战争的胜负,终将由元素周期表上的新星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