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全国最大的刺绣寿幛在天水,快来围观!

“百善孝为先”,中国人的祝寿习俗由来已久,这种朴素而又尊贵的礼仪在古城天水备受推崇。这个古色古香、布局精巧的院落,天水人称为“南宅子”。今天,这处明代的官宅变成了天水市民俗博物馆,馆内收藏有一幅距今290年的寿幛,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的一幅刺绣寿幛。透过这幅寿幛,我们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流淌在天水人血脉里的孝悌文化。

图片

“海屋添筹”寿幛


流淌在天水人血脉里的孝悌文化

图片


图片


国内最大的刺绣寿幛
图片
这幅名为“海屋添筹”的精美寿幛,制作于清雍正10年(公元1732年),是秦州当地的官员及儒生为王老先生八十大寿精心准备的一份寿礼。寿幛长4.8米、宽2.4米,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的一幅刺绣寿幛
寿幛的面料为墨绿色的缎子,采用七彩丝线和金线手工刺绣而成,绣法精细,气势浑厚。整幅寿幛刺绣人物有22人之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花鸟、动物活灵活现,寓意吉祥。正中的寿序有1200余字,用泥金楷书书写,字体苍劲、笔锋清晰,让人叹为观止。
图片
百人祝寿的神秘寿幛主人
图片
仔细观看寿序落款的人名,祝寿者竟然有253人,而寿幛的落款处有“科举人授直隶秦州儒学学正年家眷第张悌”顿首拜撰的字样。清朝时期,学正是执掌地方学规、考校训导的高级文官。
寿幛正中,用泥金楷书王老先生华诞序,共1200余字,字体苍劲,笔锋清晰。从贺词中,可以了解到这幅寿幛是为当时天水一位姓王的老先生过八十大寿时当地百姓为其恭奉的一份寿礼
王老先生何许人也?据说王老先生为清雍正年间天水当地的一位大户,精读诗书,气概豪爽,不随世靡,教子有方,轻财而重义,樹德于乡邻。捐百金而建修圣殿,福寿双全,是大家学习的典范。王老平常关心百姓,乐善好施,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在他过寿时,当地253人集资为他制做了这副寿幛。

图片


栩栩如生的刺绣图案
图片
寿幛是中国人为德高望重的老人祝寿时制作的幛子,是一种高雅尊贵的祝寿礼品,一般悬挂于厅堂正中,将祝寿文字绣于绸缎、绢布或丝绒等布料之上,也称为礼幛。寿幛出现于明朝而兴于清朝,清代的寿幛更加繁缛华丽,幛面布料一般为红色丝绸,字体大多为金色,幛词华美,显得雍容华贵、喜庆圆满。
图片
海屋添筹寿幛的上方绣有天官赐福、麻姑献寿等人物图案。从寿序的文字可以看出,时值秦州三月,草长莺飞,祥云缭绕,左右对座的两个人物,靠左的是“天官赐福”,只见这位道教的天神头顶官帽,身穿绣龙黄袍,长须飘髯,额头微微隆起。而他对面的麻姑凤冠霞帔,看上去端庄秀丽、雍容典雅。麻姑献寿的传说在中国北方地区流传广泛,是明代以来制作寿幛最佳的故事题材。围绕在麻姑与天官周围的仙童,有的捧桃,有的端酒,看上去喜气洋洋,生动传神。寿幛周围配有众多人物,场面喜庆,配色和谐。
值得一提的是,海屋添筹的刺绣主题,让这幅寿幛显示卓尔不群的文化品质。这两只展翅高飞的仙鹤,口中衔筹,将筹添放于海水里的房屋之中,这样高古祥瑞的画面,源自中国传统的“海屋添筹”典故。

图片

图片

图片

海屋添筹寿幛,是清代祝寿礼仪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一幅寿幛,让我们感受到了清代初期古城天水的民俗文化特色,看到了290年前天水刺绣的工艺水平。而这面寿幛,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后人继承中华孝道文化的一面镜子。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老祖先孝行天下的德行与操守,一直守候并温暖着每一个天水人的心。
图片




来源 | 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