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是中国传统农事活动中重要的一环。眼下,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生产陆续展开,大集市场、农批中心等购买农资的热闹场景,氤氲市井烟火、蕴藏耕耘精神,也寄寓了乡村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意愿。在江苏,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春耕图”正在铺展,春耕播下的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丰收的希望。
一
江苏,这片被江河亲吻的土地,将“鱼米之乡”的美誉化作一首永不完结的田园诗。
江苏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长江裹挟着青藏高原的养分在此入海,京杭大运河的碧波串联起二十余个湖泊——江苏的水土,天生就带着丰饶的基因。晶莹的米饭盛在碗里,映着松鼠鳜鱼的琥珀光泽;软糯的年糕裹着荷叶清香,与酒酿圆子共浮沉于糖水;就连街头蒸笼里的汤包,薄皮下也封存着蟹黄与稻香的秘语……这种深入骨髓的丰足,让张謇在《农政全书》里留下一句“苏湖熟,天下足”。
今天,江苏“鱼米之乡”的名号依旧响亮。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的江苏,不仅让8500多万江苏人把饭碗牢牢端在手里,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充分彰显了作为农业大省的作为。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762.0亿斤,比上年增加2.5亿斤,增长0.3%,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增长,首次突破760亿斤,迈上新台阶。鱼米之乡,江苏当之无愧。
二
古老的鱼米之乡正续写新的丰收神话。
“新农人”,点亮鱼米之乡的希望之光。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一批批“懂农业、有文化、技术高、会管理、善运营”的“新农人”从城镇回归农村,在江苏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近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印发《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全省力争到2027年底培育“新农人”头雁1000人,带动培育“新农人”雁阵10000人,搭建起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人才矩阵。
科技赋能,助力春耕跑出“加速度”。如今,越来越多的科技力量汇聚到江苏的田地间。智能化农业机械纷纷“上岗”,令春耕更富高科技含量。宿迁泗洪的石集乡在今年小麦生产季,首次投用了智能监测站点,方便农技人员及时施行田管举措;盐城阜宁、泰州海陵等地,通过布设在大棚里的传感器,管理人员精准调控作物生长所需的温度、光照、水分、肥料,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这些科技手段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将农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机器的轰鸣是奋进的鼓点,田间的绿意是信心的底色,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我们展望又一个丰收年,见证更多农民群众脸上的笑颜。
指导单位:江苏省委网信办
出品:视评工作室
策划:黄凤 时力强
编辑:陈永辉 李舒曼
美编:李学 王晓诗
校对: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