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的那些中国古代“发明”

图片

图源:“人民日报”微博官方账号


——《哪吒2》冲进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TOP1

——《哪吒2》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8名!

——《哪吒2》票房突破124亿元

图片

图源:“中国日报”抖音账号

图片

图源:“北京时间”抖音账号

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微博账号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
便以其震撼人心的剧情、精致的画面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
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这是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的成功范例!
让我们一起“再刷”哪吒
看一看借助动画电影的表现方式
那些中国古代智慧结晶是如何焕发时代光彩的


道家文化:神话背后的智慧密码


“我命在我不在天”——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

风火轮——事物变化无常、追求超越的道家哲思

乾坤圈——阴阳平衡、天地合一的道家宇宙观

......

中国道家文化

在电影《哪吒》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让全球观众在欣赏精彩剧情的同时

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深邃与魅力


道家文化诞生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构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道家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宝库,还深深渗透于文学、艺术、医学等多个领域,塑造了中国文化中崇尚自然、追求内在自由与超脱的独特精神风貌。


图片

图源:《哪吒之魔童闹海》微博官方账号


道教是在道家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信仰。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主命运观,“控火术”“障眼法”“变身术”等符箓咒语,以及《山河社稷图》等道教仙境和洞天福地均属于道教文化。


从古至今,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各种荆棘与挑战。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中那句“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仿佛是哪吒宣言的“隔空呼应”。无论处在什么时代,面对困境时,都应敢于应战,而不是一味地祈求神明保佑,或是在命运不公的哀叹中迷失自我。


以哪吒的导师太乙真人为例,在传统神话中,太乙真人是位高权重的神祇和导师,他的话就如同不可违抗的指令,反映了传统教育里对师道尊严的绝对化,师生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等级差异。然而,《哪吒》系列电影并未照搬神话原典,而是将其从原本严肃刻板的神仙、师者形象,转变为说着四川方言、骑乘飞猪的幽默形象。《哪吒》系列电影中的太乙真人形象设计,既融入了道家的超凡脱俗和自在逍遥的精神追求,也展现出了新时代所倡导的平等、包容等价值观念。


图片
图源:《哪吒之魔童闹海》微博官方账号


道家文化中对立统一的思想,在哪吒与敖丙的关系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魔丸与灵珠,就如同太极图中的阴阳两极,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这种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内涵,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博大。


此外,电影中对于“道法自然”理念的诠释也颇为深刻。哪吒身为魔丸降世,自带“狂躁属性”却在恩师太乙真人的悉心指引下,逐步驾驭自身狂澜之力,一步步从充满魔性的孩童,成长为心怀大义、具有神性光辉的英雄。这一过程,正是对“道法自然”、顺应天性、追求内在和谐等道家思想的生动演绎。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精妙地融入了道家文化元素,不仅为观众献上了一席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更令全球观众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深厚积淀。


古代兵器:“可盐可甜”的军工科技


图片
图源:《哪吒之魔童闹海》微博官方账号

枪、戟、棍、钺、叉、镜、钩、槊、环、剑、刀、鞭、锏、钩、斧、锤、拐、杵

正所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哪吒的火尖枪,敖丙的盘龙冰锤、申公豹的裂空雷公鞭

可盐可甜,既萌又酷

中国传统兵器+神话改编+视觉创意

为电影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风采


哪吒的火尖枪,封神演义》称其为“紫焰蛇矛火尖枪”,枪头形如火焰,能够喷火。火尖枪物理属性加易燃易爆炸的灵感来源可能是铁枪与宋代突火枪的一种结合。枪作为长柄刺击兵器,由枪头和枪杆组成,宋元时期的枪多为铁质,并常与枪头一起打造。

图片
《武经总要》卷十三 枪九色图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后,又发明了火器。唐末到明初,中国火器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唐末天祐元年(904年),杨行密的部将郑璠围攻豫章(今南昌)时使用了“发机飞火”,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应用于战争的记载。宋金时期,中国火器继续得以发展,出现了突火枪和火药箭。突火枪以木竹为原料制作,内部放火药与弹丸,点燃引线来杀伤敌人。

图片
图源:陆伟:《中国古代航海火器的演进历程》

突火枪“以巨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十余步”,从记载中我们可以分析突火枪已具备了管型射击类火器三要素,即有身管、火药及弹丸。突火枪可以说是世界枪炮的鼻祖。


敖丙的盘龙冰锤,被网友戏称为“海盐棒棒糖”。东汉郑玄注引战国兵书《司马法》云:“弓矢围,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长以卫短,短以救长。”殳作为先秦时期的一种步兵兵器,其中一类可称为锤殳,这也许就是有柄锤类武器早期的样子。电影中的盘龙冰锤将锤头雕刻成盘龙形状,整体造型质感酷似棒棒糖,令人印象深刻。


图片
古文字中的“殳”,像人一只手拿着一个锤状物

图片
西周时期的锤状器 浙江省博物馆藏

申公豹的裂空雷公鞭,形似竹节,是结合了鞭和雷电元素的创意武器。《尚书·舜典》中记载:“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鞭作为中国古代钝击类兵器的一种,可能是由早期刑具演变而来。

图片

《武经总要》卷十三 铁鞭、蒜头、蔟藜图

裂空雷公鞭将鞭的柔韧性和雷电的威力相结合,使得申公豹在战斗中既能远距离攻击又能近身搏斗,成为了一位战斗力爆表的狠角色。

有理科大神甚至估算了雷公鞭的电压等级和威力↓

图片

图源:“中央一套”微信公众号

这些古代兵器的精美呈现,不仅为电影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风采,更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军工科技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实证,以及丰富详实的文献资料记载均有力表明,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与演变进程,通常是由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新石器时代,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是石器磨制技术,如仰韶文化半坡遗址、龙山文化时期庙底沟遗址就出土了许多石镞、骨镞。说明早在史前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弓箭。

在已知的考古发掘中,技术成熟的青铜器最早发现于距今32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内。该遗址出土的青铜兵器包括远射兵器镞和格斗兵器戈与。这些兵器的铸造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绝非初创的第一代青铜兵器,故也反映出当时青铜冶铸业已具备一定规模,进而推知青铜兵器出现的时间应该更早。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青铜冶铸业的进一步发展,青铜兵器增添了新型兵器,如青铜剑、弩机、戟等。如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即使其深埋地下数千年,但当剑从剑鞘中抽出时,仍寒光凌厉,光洁如新。


图片
越王勾践剑 湖北省博物馆藏

武器不仅仅是战场上用来削弱敌方有生力量和保护自身免受伤害的工具,它们更是国家实力和生产力水平的体现。当前,中国在军事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东风-41、歼-36、歼-50等一系列尖端武器装备为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图片
图源:“北海舰队”抖音官方账号

毽球运动:穿越千年的脚下生风


在众多运动项目里

吒儿偏偏喜欢踢毽子

不是蹴鞠踢不好

而是踢毽子更有性价比

首先是“门槛低”

一个毽球、一块空地足矣

其次可多人也可单人

对于哪吒这种朋友少又宅的就非常友好

最后

眼、脸、脖、肩、腰、胯、大腿、小腿、膝关节、踝关节

踢毽子可谓全身活动、活动全身的绝佳运动项目


图片
图源:《哪吒之魔童降世》微博官方账号

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推测,踢毽子源于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史记·苏秦列传》载:“临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汉书》亦载:“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足见,蹴鞠这项运动流行于汉代。当时有些女性贵族也喜欢玩这项运动,但因她们力气小,便会在毯上系绳去踢,形成“系线之鞠”,又称“蹴毛丸”。民间百姓则以线团代之,在山东省济宁县南张村的一座画像石墓内,刻绘有“蹴毛丸”图,后续发展成绑上线绳的制钱。随着百姓踢技的提升,大家又对绑绳的制钱进行了改良,即剪去线绳,换上羽毛,逐渐形成毽子的造型。


图片
“蹴毛丸”图(图源:《中国画像石全集2·山东画像石》


图中人物的动作娴熟灵活、姿态不一且洒脱淡然。从中可了解到,毛丸的动作形态和今日踢毽的几种技术动作较为近似。例如盘(足内侧踢)、磕(膝盖部位踢)、绷(足尖外三趾部位踢)等。这块汉画像石绘制的“蹴毛丸”图有助于深入地认识毽子的起源,也直接地说明了如今的踢毽乃是从汉朝时期的“墩毛丸”逐渐演变而来。


在电影《哪吒》系列中,踢毽子这一传统游戏被赋予了更深的情感内涵,对于哪吒来说,踢毽子不仅仅是游戏运动,更是哪吒与亲人、朋友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更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图片

图源:《哪吒之魔童降世》微博官方账号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每一个细节

都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从道家文化的深刻内涵

到古代兵器的精美呈现

再到踢毽子这一传统游戏的情感赋予

观众在欣赏神话故事的同时

也能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欧美电影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今世界影坛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

无疑为中国电影产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它证明了

只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创新性的表达方式

就能够打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精品

同时这部电影也启示我们

要更加珍视民族文化

让其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华觉明:《中国的“四大发明”和“二十四大发明”》,《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8年12期。

[2] 王瑶:《中国毽球运动的历史演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6月。

[3] 张家逸:《浅谈中国古代冷兵器的文化体现》,《收藏》2023年11期。

[4] 陈放:《“哪吒传说”的创造性转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5月。

[5] 李梦琦:《中国古代冷兵器的演进过程与价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22年6月。

[6] 晟永:《冷兵器与中国传统文化》,《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04期。

[7] 杨泓:《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兵器史研究》,《文物》1985年08期。

[8] 张炜,李晓玲:《毽球·马术》,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

[9] 陆伟:《中国古代航海火器的演进历程》,《大众考古》2021年04期。

[10] 杨琳:《兵器殳的历史演变》,《南方文物》2014年04期。


图片



编辑:拾 壹
校审:初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