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1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刺桐文脉•最闽南 | 平定台湾功臣林孺家族探秘

图片





· 核心提示 · 


福建安溪人林孺曾参与康熙二十二年(1863)平定台湾之战,立有大功,是清初颇为重要的历史人物。《竹山林氏族谱》记载了林孺及林氏家族人物,以及从康熙到道光年间林氏族人多次赴台并参与台湾的开发和建设有关史料,还记载了相关诰命、敕命和家风家训等资料,还原了一个重要开台家族的历史。





图片

竹山林氏宗祠内保存大量历史文物





宗祠收藏重要文物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了一套1937年重修的《竹山林氏族谱》抄本,共十册,保存较好,书写工整,文字清晰。据族谱中十三世孙林春荣撰写的“仝修小纪并序”记载:“至乾隆甲申年岁,吾父乘十一世秉亭公命继修完备”,得知这套族谱始修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嘉庆二十年(1815)续修,光绪二年(1876)重修。现藏族谱记载从康熙到道光年间林氏在海峡两岸传衍的详细情况,并详尽地记叙历史人物林孺及林氏家族在当时为底定台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片

安溪湖头竹山林氏大宗祠现存建筑为2007年重建而成

安溪县湖头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安溪县东北部,竹山村则是湖头镇下辖村。安溪湖头竹山林氏大宗祠,始祖九郎公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约1384)从龙岩游学至此,欣此福地灵秀,并安居乐业,世代繁衍。十世凤山公以武功出仕,官居一品,上而诰封,下而世袭,正如诗赞曰:“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宗祠现存建筑为2007年重建而成,祠堂内还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如墓志铭、神道碑、诰命箱木构件等。





澎湖海战表现英勇




据《竹山林氏族谱》载,林孺为安溪竹山林氏始祖九郎公十世孙,字世德,号凤山,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卒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林孺状貌魁梧,膂力过人,豪迈精干有大志,弱冠即习知兵法,被承恩伯周全斌募为部属。乾隆《安溪县志》卷八武功之人物下记载:“林孺,字世德,号凤山,世居来苏里,幼倜傥有大志,状貌、臂力绝人,弱冠习知兵法,为承恩伯周全斌物色募入麾下。”清康熙三年(1664),任千总职,初驻延平,康熙七年(1668),移驻湖广。

康熙十二年(1673),平西王吴三桂反,林孺随大军进讨,攻克岳州七里山,立下战功。由于他熟悉水战,奉令带领水军前锋进攻洞庭湖,当时吴三桂在水面密布木椿,牢牢系住巨舰,他督率小快艇,点燃烈火,冒烟直进,烧毁敌舰,血战17次,克复岳州,后奉调回福建。

康熙二十二年(1683),林孺随靖海侯施琅进军台湾。率先攻克海坛、金门、厦门等岛,又拿下澎湖36个岛屿。这时,主帅施琅对收抚台湾的策略,尚未制定,值林孺入见,向他征询意见。林孺说:“台大败之后,人心惶惑,我方可把俘虏中的伤残者全部放回,让他们知道我皇上命将军出征,要实行不杀之仁,以此招抚,大事可成啦!”施琅欣然采用,台湾果然很快平定。此后施琅留他在驻台军中办理善后工作一年,任台湾镇游击。

当时在台任职者,满3年即调内地,林孺秩满时又被留任3年,擢升粤省督标参将。不久,林孺被召见,升湖广宝庆协副将。数月后,升贵州安笼总兵官。在被康熙皇帝召见的同时,赐予他拜他喇布勒哈番。

在贵州任职十年后,康熙四十年(1701)冬,林孺再次被召见,谕荐贤举能。所举皆被擢用。康熙四十四年(1705),林孺以老病请退休,上疏前已有调补福建海坛总兵官的命令。疏至,准原官致仕。家居五载,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病逝于家乡竹山村,第二年,朝廷颁发敕命由其子林天育承袭爵位,且再恩准袭一次。族谱同样记载了敕命原文: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林孺拜他喇布勒哈番病故,伊子林天育仍承袭拜他喇布勒哈番,再准袭一次。


康熙五十年二月十三日

(钤印:敕命之宝)





四份诰命实属罕见




据族谱记载,林孺在康熙三十六年七月十九日(1697)这一天授诰封,此时,他在贵州安笼镇总兵官任上,笔者查阅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所收藏的封赠平台骁将邱天胜及上三代的诰命,也是同一年同一天颁发的,又查阅资料得知,这一天授封诰命人数众多。为何一天之内有多封诰命,可能在当天有特殊的庆典。

查《清史编年第三卷康熙朝(下)》记载:“以平定噶尔丹,康熙帝于太和殿行庆贺礼。诏告全国,诏内‘恩款’三十六条。加封抚远大将军伯费扬古为一等公,西路出征参赞以下官各给拖沙喇哈番,袭一次。随后又免三次出征兵丁所借官库银两。三次从征官各加一级,颁赏内蒙古四十九旗。”而此前一天,“重修太和殿成”。可以得知清廷平定噶尔丹叛乱后,清朝版图趋于稳定,故大行封赏。

诰命一共有四份,诰封林孺及上三代。从诰命内容上看,四份诰命内容都是褒扬之词,官员本身受封称为“诰授”,封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生者称“诰封”,死者称“诰赠”。诰命内容通常由翰林院撰拟,经内阁大学士奏定后,再按品级填发,行文有一定规则,一品封赠三代,二、三品封赠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赠一代,八、九品只封赠本人。而林孺授封“荣禄大夫”为从一品,故而有封赠三代,共收四份诰命。

图片

林孺授封“荣禄大夫”为从一品,故而被封赠三代。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林孺与邱天胜同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跟随施琅平定台湾。邱天胜(1633—1713),字孚功,号凯臣,石狮东埔村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授诰封时两人都在贵州任职,诰命的落款又是同一天。邱天胜“四世一品”诰命则留有原件,其后人于2015年将诰命捐赠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而林孺诰命只记载于族谱上。笔者实地到竹山林氏大宗祠调查得知,林孺诰命原件虽没留下来,但林氏宗祠里保存着一个木盒子,外面刻着“奉天诰命”四个大字,依此推测这是诰命的装具,与族谱记载诰命相互印证。

从以上诰命、敕命可以看出林孺因军功而受朝廷嘉奖,诰封上三代,下袭二代,如此荣耀,实属罕见,族谱记载家族荣耀,对家族后世有激励作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子孙为官继承其志




据谱载林天育为林孺第三子,自幼贵重而天才,活泼且多妙技,其书法传播宇内,尤为世所宝贵,康熙五十年二月十三日承袭世职。两年后,也就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朝廷又颁发诰命诰封林天育为通议大夫,诰赠已故妻苏氏为淑人,诰封继妻为淑人。

图片

宗祠神龛内设祖先牌位

据谱载林滉系林孺孙,字嘉侯,父林天墀乃林孺第五子,母骆氏乃楚雄镇总兵官骆俨次女,由武生袭职。乾隆三十三年(1768),署闽安水师协守备。任上,缉匪捕盗,颇有政绩。乾隆三十四年(1769)冬天,台湾南部黄教起事,林滉奉令从闽安古渡登船,紧急驶往台湾平乱,不久就平定黄教及余党冯允、吕天麟等。台湾大定,林滉以此功先任铜山营守备,再升闽安协都司。后升为南澳镇左营游击。乾隆四十八年(1783)四月,林滉因缉捕海盗勇敢,捕获颇多,获得提升,出任铜山营参将,署澎湖水师副将。在他的提升命令上有这样的话:“查有该协左营游击林滉,明白勤慎,堪以兼署。”后实授澎湖协副将,镇守澎湖。





族人迁台绵延不绝




林孺在台湾任职期间,曾带领多位林姓宗亲前往台湾,开发台湾南部。林孺调回祖国大陆任职后,竹山村又有至少32名林姓宗亲赴台,族谱详细记载了十一世至十七世,林氏宗族去往台湾的成员多达40余人,并有多人卒于台湾。从族谱记录信息来看,除十世林孺赴台任职时多位宗亲随往外,其余迁台主要从十一世开始,大量迁台人员集中在十二世、十三世,族谱记录按伯、仲、季三房来分,每房又分若干派,族谱记载每房一般都至少有一人迁台,有的甚至举家俱迁台。而那些记录为卒于台湾的,大部分是当年林孺赴台任职时跟随前往台湾,后留在台湾繁衍,主要在南部地区。而后的竹山林氏迁台人员大部分居住在台湾上淡水、下淡水一带(今属台北)。

族谱详尽记述林孺及林氏家族为平定和开发台湾做出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在林孺之后的一两百年间,有数十批林氏族人举家迁往台湾。林氏家族的血脉在台湾扎根繁衍,生生不息。竹山人到台湾后,把地名也带到台湾,如台湾南投县有个竹山镇,镇里面许多中学、小学、医院等公共设施也都以“竹山”命名。此外,高雄县(今并入高雄市)的美浓镇有竹山沟和竹山口,屏东县的内埔乡也有竹山沟,为后人寻根起到积极帮助作用。

林孺及其孙林滉,以及其他迁台人员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寻根价值。





恪守祖训流风余韵




家风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也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道德品质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根据《竹山林氏族谱》记载,林氏家族家规家训有十五条。第一条即写着:

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有五世,则迁之宗,有百世,不迁之宗,别子者,公子及士之始,为大夫者也,继别为宗者,族人宗之此。所谓百世不迁之宗也,若立宗之非,有爵位继别子者,便为五世,则迁之宗。大宗十世凤山公,以武功起家,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汉名骑都尉),其嫡子得自立庙,为百世不迁之祖,而我宗祠春秋享祀始祖,永宜配享而奉为别子之祖。


细看这十五条家规家训所反映的家风建设内容,主要体现立德、孝顺父母、恪守为人处事、勤俭持家、和睦邻里等方面,竹山林氏族人正是按着本族规家训形成良好的家风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把立德之举放在家族建设的首位。上文提到康熙三十年林孺由空衔授为拜他喇布勒哈番,准袭二次,世袭爵位本应由长子林天锡继承,但因其好文学又好黄老之道,故将爵位让袭其三弟林天育,著书自娱,辑成宗谱,虽然未能战场杀敌立功,但他能让位于贤,因此受到褒奖。而林天育长子林沅本应继承其父爵位,然其效仿大伯林天锡让袭之德,将爵位让与其五叔林天墀长子林滉,成为传世佳话,获朝廷颁发“让德可风”之匾,事迹记载于《安溪县志》。

把孝顺父母作为家族道德标志。据谱载,林孺第三子林天育,生康熙乙丑年七月初九已时,恩赐孔雀翎、御前侍卫、诰授通议大夫,外任署参将管广东海门营游击事,加一级。任上有勇有谋,用计杀贼,深受百姓爱戴,谱载“海氛未靖,商檝难于往来,小丑出没风波中,踪迹无定处,公乃筹划计策,于正大放烟火,备奇异花灯引贼舟入港,密令健卒埋伏港口,待贼舍舟登岸,不动声色擒之果之,妙计在任数,载海波不扬,兵民安堵既去。”雍正三年(1725)回籍,谱又载:“致仕归里,自筑曲台于竹山乡,尤游自适,以乐天年怡养太夫人,寿九旬而终,可称宇宙间最为完人,凤山公第一肖子者欤。”终于乾隆丙子年正月初一未时。享寿七十有二,葬在家乡。

林天育在致仕归乡里后,终年侍奉母亲,“人生七十古来稀”,因其孝顺母亲,使得母亲寿九十而终,此种孝顺之子实在难得。

把恪守为人处事勤俭持家作为家族道德规范。据谱载,林滉次子林士楼,生于乾隆已巳年十月初二,出生朱门,身受职衔,却不以贵介自居,谦卑逊顺,和易可亲,日兴先大人之同僚周旋,晋弟有田荆姜被之心。敦宗族有排难解纷之才,爰是尊为族正,理族事,如家事内而亲朋靡,雅文墨,延师课其子也。其妻秉性柔顺,有令德懿行,令人可钦可仰者也。事公姑以孝处,妯娌以和廻忆,由于林士楼早卒,抚养幼子长大,克勤克俭,无怠无荒,实朋往来,礼意相加。对待邻里更是和睦为佳。

族谱又载志节公,素朴公之子,字义侯,生于乾隆辛酉年。为人安分,乐业不尚文华,心存仁厚,性极孝友,与妻如宾相敬,又能和乡里,睦宗族处家庭朴约,自安待宾朋,殷勤相绻。“外不失色于人,内无抱愧于己,优游畎亩,自乐天真,殊今人仰而慕之。”

图片

《竹山林氏族谱》

《竹山林氏族谱》记载的林氏家族家规家训,以此警示和鼓舞着后世族人,十世孙林孺出类拔萃,身负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林氏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形成了竹山林氏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延续至今。此外族谱还载有大量族人迁居台湾的信息,具有很高的寻根价值与文化价值。

进入刺桐文脉专辑阅读


图片




来源:泉州晚报、泉州发布
编辑:陈庚

二审:吴丹丹
三审:彭斌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