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新春,小盗龙打算从初一到初七给大家科普七种已经灭绝的史前巨蛇,一起探索蛇类的极限和辉煌。
本来算是完结了,但是有小伙伴说明明只介绍了六种,其实还有一种之前在公众号上已经介绍过了,也不妨重新发布一次,它就是能够吞食恐龙的白垩纪大蛇——古裂口蛇!
蛇年话古蛇
古裂口蛇(Sanajeh)的属名来自梵文,意思是“古代张开的嘴巴”,而其模式种名为印度古裂口蛇(Sanajeh indicus),种名代表发现地印度。
图注:古裂口蛇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古裂口蛇的发现还得从1984年讲起,当时印度地质调查局的莫哈贝(D. M. Mohabey)来到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邦进行地质调查,在一个名字叫为德霍里邓格里(DholiDungri)的小村庄,莫哈贝首先发现了一窝恐龙蛋的化石,恐龙蛋周围还有刚孵化出来的小恐龙的遗骸呢!
莫哈贝将这些化石带回印度首都新德里,并由古生物学家耆那(S.L. Jain)进行初步研究,他在清理化石的时候注意到化石中不仅有恐龙蛋和小恐龙,还有一些更大的脊椎骨化石。耆那并未顺着发现继续研究,而是将化石放到库房中吃灰,直到2001年。这一年,来自美国的古生物学家威尔逊(J. A. Wilson)来印度进行交流和访问,印度同行们邀请他参观库房中的化石,他在众多化石中注意到了德霍里邓格里村的化石。
图注:印度古生物学家,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古生物学家威尔逊,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修复,化石的全貌终于展现在大家面前,在恐龙蛋和恐龙化石周围竟然盘踞有一条大蛇。古生物学家研究了这具蛇类化石,并于2010年将其命名古裂口蛇,相关研究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上。
图注:经过修复的恐龙蛋及蛇类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化石线图,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化石,古生物学家还原了古裂口蛇的样子,即便是在今天的蛇类之中,它的体型也很大。古裂口蛇的体长可达3.5米,体重约30千克。古裂口蛇的脑袋不大,尽管嘴中长有两排锋利的牙齿,但是没有毒液,而且其头骨与下颌骨的关键无法脱臼,所以无法吞食大于口腔面积猎物。
图注:古裂口蛇捕食小恐龙的模型与人类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古裂口蛇的吞咽能力不强,但是靠着较大的体型和口腔也能够吞下较大的动物,比如刚刚出生的小恐龙等。与古裂口蛇一同被发现的恐龙宝宝属于蜥脚类下的泰坦龙类,尽管它们长大之后的体长超过20米,但是刚出生时的体长只有50厘米,而且脖子和尾巴占了身体的大部分,依然在古裂口蛇的捕食范围之内。
图注:古裂口蛇捕食恐龙宝宝的复原图,作者:儒略·斯托尼
图注:刚刚出生的蜥脚类恐龙,图片来自网络
古裂口蛇的化石来自于拉米塔组(Lameta Formation),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万至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其中的蜥脚类恐龙就包括了耆那龙(Jainosaurus)、伊希斯龙(Isisaurus)等,这些大家伙的宝宝都可能成为古裂口蛇的食物,同时古裂口蛇又可能成为印度鳄龙(Indosuchus)、容哈拉龙(Rahiolisaurus)等肉食性恐龙的猎物。
图注:拉米塔组生态园,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史前星球》中的伊希斯龙,图片来自网络
生活在恐龙时代的蛇类在白垩纪末期已经开始变得强大,出现了较为大型的属种,并且能够捕食恐龙,古裂口蛇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其在分类上属于母牛谷蛇科(Madtsoiidae,也称巨蛇科),最后的母牛谷蛇科直到距今5万年前才最终灭绝。
研究论文:
Wilson, J.A.; Mohabey, D.M.; Peters, S.E.; Head, J.J. (2010). Benton, Michael J. (ed.). "Predation upon Hatchling Dinosaurs by a New Snak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India". PLOS Biology. 8 (3): e1000322.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新浪微博丨江氏小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