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改革微故事:文明乡风助推基层治理 桐乡“三治融合”结出丰硕果实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慧仙 徐雪纯 通讯员 徐振华 张利清 设计 张恬怡

图片

钱国强在“板凳法庭”上。 受访者供图

每个月,桐乡市屠甸镇荣星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钱国强总要接到几通村民打来的求调解电话。

一张八仙桌、几条长板凳,纠纷双方坐两边。村中老党员、村干部,以及由法院、派出所、司法所相关人员和律师组成的法律服务团,成为“庭”上的实力“陪审团”。

法律顾问剖析利害,老党员、村干部摆人情劝解;从土地界限争议、树干遮阴等邻里纠纷,到老人赡养、婆媳拌嘴等家庭矛盾,都在一场场“板凳法庭”的“审理”中化解于无形。

荣星村的“板凳法庭”,是桐乡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一大缩影。

近年来,浙江农村发展日新月异,过程中难免各种利益诉求交汇、矛盾纠纷集聚。如何破解这些“成长的烦恼”? 桐乡以持续推进“三治融合”建设,实现善治良治的基层治理方式,给出了自己的解法。

巧用“三治融合”,让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前不久,钱国强和“老娘舅”就在村里一农户小院里开了“庭”。闹纠纷的是两户邻居,当事一方家里养了十几只鹅,吵得邻居经常休息不好,鹅棚的味道也让人难以忍受。两家为此争吵不休,邻居一时气不过,还在村网格群里恶语相向,两家关系进一步恶化。

“远亲不如近邻,不能为了这么点小事伤了和气”“不妨大家各退一步,养鹅的改养鸡,骂人的也赔礼道歉”……在钱国强和几名“陪审团”成员的劝解下,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并由“陪审团”敲定了解决方案。

图片

“板凳法庭”。 受访者供图

不轻易打官司,有事就坐在板凳上评一评、判一判……在屠甸镇荣星村,“板凳法庭”早已深入人心,法律服务触角延伸到了农民家门口。2024年,“板凳法庭”共调解矛盾纠纷300余起,办结率达100%。

“村民的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看似鸡毛蒜皮,若不及时处理,小事就可能变大事。矛盾双方面对面把事情摊开讲,气理顺了,矛盾纠纷也就消散了。”钱国强说。

除了“板凳法庭”,桐乡市还创新性地推出了“法治驿站”“法律诊所”等接地气的服务组织,设立了镇、村法律服务团,每个村社都配备了法律顾问,进一步提升村民依法行事的意识和能力。

让有德者有得,将文明量化赋分也成为桐乡调动基层治理积极性的有效举措。

去年,桐乡市河山镇堰头村90后女孩唐云就因为家里拿到“三治积分”,还上了村里的积分“红榜”而倍感振奋。

“育才奖”在堰头村已连续设立17年,专门用于奖励村中优秀学子。此前,该奖项奖金大多由爱心企业出资支持,而去年颁奖前夕,村里却收到了唐云送来的3万元。

作为土生土长的堰头村人,唐云在中考时曾因成绩优异拿到过“育才奖”。如今,电商生意小有起色的她,决定出资反哺家乡,将这份助学爱心传递下去。“既能用奖金鼓舞到村里的孩子,我的家人也因为积分有了获得感,真是件两全其美的好事。”唐云说。

图片

据堰头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蔡凯峰介绍,从2019年试点三治积分管理开始,堰头村逐步细化三治积分奖惩规则,将参与志愿服务、践行村规民约、参加阅读学习等内容作为积分管理的重要方面。

为调动村民积极性,村内还设立了三治积分超市,村民凭积分可兑换日用品、面券等实物,积分还作为年度评选评优的重要依据,目前兑换物品价值已达35万元。

“堰头村推行‘三治积分’以来,老百姓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各类警情数量远低于其他村,盗窃警情逐年下降,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河山派出所社区民警许宏说。

10多年来,“三治融合”不断焕发新的创造力,推动人人参与社会治理成为行动自觉,也伴随着各地的一系列“微改革”“微创新”。除了“三治积分”,“三治信农贷”让好口碑、好家风成为“质押物”,村民凭此能获得信用贷款;“三治菜园”针对新村点毁绿种菜现象,开辟公共菜园,尊重了农村生活习惯……在桐乡,这条极具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正逐渐成型。

“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未来我们将致力推动‘三治融合’持续创新,让其在基层治理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桐乡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

图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