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观察员|52天发表6篇高水平论文背后:复旦推动了什么变革?

AI划重点 · 全文约2449字,阅读需7分钟

1.复旦大学在2025年以第一完成单位在《细胞》《自然》《科学》国际三大权威顶刊发表论文6篇,创下历史新高。

2.人工智能推动科学研究成为复旦大学科学智能范式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3.为此,复旦大学重塑科研组织架构,提升科研管理效能,加强有组织科研。

4.同时,学校支持青年人才追求重大原创成果,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优越的科研环境。

5.除此之外,复旦大学还成立了科学智能研究中心,推动科研范式的深刻变革。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图片

全球首次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和可延缓病程的候选药物;原本报废的手机电池,“打一针”后“满血复活”……

截至发稿之时,复旦大学在2025年以第一完成单位在《细胞》《自然》《科学》国际三大权威顶刊发表论文6篇,已被接收待发表的还有4篇。

纵观往年,这一数字令人惊喜。2022年到2024年,全年的数据分别是14篇、15篇、15篇。

科学成果加速涌现的背后,有什么可复制的“复旦方案”?

【科学智能范式变革初露峥嵘】

这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首创成果,大都有着“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的助力。

在DeepSeek成为“黑马”的当下,利用人工智能推动科学研究,似乎已不足为奇。

然而,早在2022年深秋11月,科学智能的范式变革就在复旦大学酝酿。这个月发生了几件大事,看似没有强关联,其实都为这场变革埋下了伏笔。

11月15日,首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拉开帷幕。当时的宣传海报上赫然写着主题:“AI for Science”计算生物学前沿。致力于打造传播科学思想的“百年老店”,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为何以此“开麦”?复旦大学校长金力院士曾介绍,人工智能赋能其他学科的科学研究正成为基础研究领域的新范式。

11月23日,正值党的二十大闭幕一个月,上海市委领导调研复旦大学,提出“适应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深入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更好服务科技自立自强”。

一周后,ChatGPT横空出世。

无疑,复旦大学是国际上科学智能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凡校内重要场合,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和校长金力,言必称“AI for Science”。

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复旦组建了科学智能工作专班,布局科学智能生态建设,推动科研范式的深刻变革。

锂电池衰减后一般只能报废,但在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纤维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院、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研究员高悦看来,如同人生病,电池衰减主要原因是活性锂离子越来越少,是否可以“打一针”让其“起死回生”?这需要找到合适的分子。如果沿用传统研究范式,将旷日持久。得益于学校科学智能专项和高分子科学系成立的科学智能研究中心的推动,通过AI辅助,研究团队成功设计合成了全新的锂载体分子。

“截至目前,已有9家二级单位设立科学智能研究中心,今年将推动院系全覆盖。”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晓创说。

在上海整体布局之前,复旦大学自主拿出经费在校内设立科学智能专项基金。仅2024年,结合上海市教委支持,全校科学智能专项共立项100余个。

历史告诉我们,科研的范式变革往往会带来重大的理论突破,甚至彻底改变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美国知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认为,科学的发展并非线性积累,而是通过范式的更替实现。

在欣欣向荣的科学智能生态建设中,复旦大学这场科学智能的范式变革初露峥嵘。

【加强有组织科研,重塑组织架构】

在以大模型、生成式AI和具身智能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第三波浪潮中,复旦大学抓住了科学智能这一契机,而在加强“有组织科研”中显示的强烈决心、意志和有效举措,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组织架构直接影响效能和产出,合理的设计能提升效率、促进创新,反之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创新受限。为加强有组织科研,复旦大学重塑了科研组织架构,提升科研管理效能。

2024年,学校先后成立交叉研究发展中心、基础研究发展中心、应用技术发展中心、先进技术发展中心和科技期刊发展中心。一批思维活跃的中青年优秀科学家成为“座上宾”,深度参与学校科研管理和统筹谋划。

现有的帕金森病治疗手段只是“治标”,不能延缓疾病进展。为了“标本兼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从超百万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全新风险基因,并证实该基因编码蛋白可作为帕金森病的全新治疗靶点;利用人工智能的蛋白结构预测和虚拟筛选,从7000余种药物中找到了可延缓病程的候选新药,被科学同行誉为“里程碑成果”。

“这些工作需要非常庞大的算力,但一旦做出来就会非常震撼。我们非常幸运,用上了复旦大学智能计算平台。”郁金泰说。他提及的这台“超级计算机”正是中国高校规模最大的云上智算平台,支持千亿参数的大模型训练,不仅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例,在国际上也属领先。

除了智能计算平台,复旦大学还建设了电镜中心、实验动物中心以及若干二级技术平台,集聚近40亿元大型仪器设备,通过打造科研服务共享平台,加强数智化管理。

重大疾病、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等科学问题,往往涉及多学科交叉和复杂系统,需要团队协作和长期规划。显然,有组织科研能更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特别在科研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可以将其优先用于最具潜力和最紧迫的领域。

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堪称“有组织科研”的典范,期待60年后的今天能有更多的重磅成果。

【支持青年人才追求重大原创成果

对标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今后10年,中国可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追求原创的伟大科学发现。

如果人生是一道抛物线,创造力顶点往往是三四十岁。支持青年人才破解世界级科学难题和追求原创的伟大科学发现,复旦大学下了不少工夫。

“我们极其鼓励年轻人挑大梁。”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彭慧胜院士说,复旦大学有35个院系,好比“集团军”;成立了约70个实体运行科研机构,是“特种部队”,体量小一些,专门攻坚某个重大的研究方向;在第三层面,还在组建若干交叉团队,由三到五位年轻科研人员组成,相当于“游击队”,“我们就去跟研究生院商量,要给他们充分的名额。这给了年轻人实实在在的支持。”

“真金白银”的科研经费,也向年轻人倾斜。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基础研究特区”重点支持45岁以下、没有“帽子”的科研人员,过去“买油盐的钱不能买酱醋”,现在无需列出详细经费预算,还可随时调整科研计划。诸多不设限,为的是鼓励勇闯科学“无人区”。

珠峰的北坡比南坡更险峻,复旦去年创建了杰出科研人才“北坡攀登”培训班,同样意在鼓励勇于攀登。43岁的郁金泰至今难忘,在去年8月的培训班上,百余位40岁左右的科研人员被鼓励天马行空、打破界限地交流,甚至在提出有意思的交叉研究“点子”后,还能获得沙龙经费,以供进一步地探讨和前期研究工作。他和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教授碰撞的“点子”,成为首批被支持的项目之一。就在上个月,这一纳入1706种人类疾病与表型的蛋白质组图谱研究,登上《细胞》2025年开年封面。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浦江科学大师讲坛的主讲人都是科学大咖,学校每次都特意邀请青年科研人员参与陪同,难得的近距离交流让他们受益良多。

呵护年轻人的创新想法,并为他们拆除边界和藩篱,这样的文化土壤,假以时日定会绽放出创新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