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真要结束了?美俄达成的成果和欧洲的紧急会议,中方的发声更务实

俄乌战争真要结束了?美俄达成的成果和欧洲的紧急会议,中方的发声更务实。

俄乌冲突爆发至今,也就是从2022年2月24日到2025年2月20日已超过1000天,这场战争不仅深刻改变了乌克兰,更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和经济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

2月18日,美俄代表团在沙特展开了闭门谈判,并迅速达成四项初步共识。在此之前,欧洲多国于2月17日在法国召开紧急会议,试图在乌克兰问题上争取更多话语权。

与此同时,中方也再次重申主张:坚持对话谈判是解决危机的唯一可行路径,全力推动各方通过外交手段达成和平协议。

图片

尽管这些举措为化解俄乌冲突提供了一丝曙光,但围绕美俄谈判的争议仍在发酵。乌克兰和欧洲因未能参与该谈判而强烈抗议,表明国际社会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依然严重。和平是否可以实现?战争的最终走向依然充满变数。

美俄沙特谈判:四项共识背后的利益博弈

在此次沙特谈判中,美俄双方就未来合作达成四项共识:

1. 恢复外交机构的运作机制。双方承诺重启部分冻结的外交渠道,提升两国使团的正常工作能力。

2. 启动高级别团队推动和平进程。双方决定设立特别团队,努力以持久可行的方式加速俄乌冲突的终结。

3. 经济领域合作框架或将恢复。随着冲突结束,美俄可能在冻结多年的经济合作领域寻求进展。

4. 承诺持续保持沟通。双方强调,将在接下来的谈判中保证及时联系,以推进和平协议。

这些共识体现了美俄双方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冲突的意图,但核心分歧依然存在,尤其是在是否允许欧洲和乌克兰登上谈判桌的问题上,双方态度显得谨慎甚至明显排斥。

俄罗斯一直坚持“不允许乌克兰加入北约”作为其不可逾越的红线,但对乌克兰加入欧盟持相对开放态度。这种立场表明,俄罗斯对其区域安全利益的重视超过了一切。然而,美俄会谈中绕开乌克兰直接参与,显然激化了基辅的不满。

图片

乌克兰和欧洲:被排除在外的强烈反对

美俄沙特谈判无视乌克兰这一直接冲突方的态度,引发了乌总统泽连斯基的严厉批评。他明确表示,乌克兰不会接受由其他国家主导的“背后交易”,也不会承认未经乌克兰同意的任何协议成果。作为战争的主要受害者,乌方认为自己在谈判桌上的缺席不但不合理,更可能让自己的核心利益受到更大损害。

不仅如此,欧洲国家也对被排除在此次会谈之外表现出明显不满。在美俄会谈的前一天,英法德、意大利和波兰等国在法国召开了紧急磋商会议。这些国家担忧,美俄可能寻求绕过欧洲达成双边协议,从而降低欧洲在和平进程中的地位。

到2024年年底,根据欧盟委员会乌克兰援助基金的数据来看,已经向乌克兰政府提供的总额为161亿欧元。更引人关注的是,欧盟内部开始讨论向乌克兰派驻军事力量的可能性,以增强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这一计划尽管仍在内部讨论阶段,但显示出欧洲在这个问题上不愿缺席的态度。

对于欧洲国家来说,美俄主导的谈判若牺牲乌克兰的核心要求,显然是不可接受的。这不仅关乎乌克兰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更涉及欧洲自身的区域安全和未来的国际地位。

图片

中方呼吁:坚持对话,推动和平

在美俄和欧洲各有所谋的局势中,中国展现出一贯的劝和促谈立场。2月18日,中国外交部重申,中方始终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危机,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克制,为恢复和平创造条件。

中国的立场不仅是道义上的声音,更体现了平衡多方关系的努力。作为一个全球性经济体,中国对俄乌战争导致的国际经济波动和能源危机有着强烈的关切。推动各方通过多边形式化解危机,既是对全球经济秩序的维护,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外交中的建设性角色。

图片

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尽管美俄谈判释放出了寻求和平的信号,但实际和解的进程掣肘重重。首先,美俄的双边协议面临欧洲和乌克兰的强烈质疑,这将影响协议的执行效果。其次,俄罗斯的核心安全诉求与乌克兰的国家主权要求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再次,美国是否愿意为重启经济合作向俄罗斯做出某种妥协也充满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欧洲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作为乌克兰的重要后盾,欧洲不愿仅仅做一名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试图通过更多的援助和更积极的外交手段确保自身在谈判中的主导位置。未来,美欧关系能否在和平进程中保持协调,仍是未知数。

从中方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持续呼吁和积极推动,为局势提供了一种外交上的平衡力量。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博弈中,和平的实现需要的,或许是更大的耐心和更多的共识。

结语

战争是否真的要结束了?目前来看,和平的路径依然坎坷。美俄在沙特谈判中达成共识,但绕开乌克兰和欧洲显然不会是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多方需求与矛盾的交织让未来变数重重,但无论如何,和平仍是国际社会共同的期待。

俄乌冲突已为全球带来太多伤害,早日结束战火,不仅是乌克兰的诉求,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希望随着谈判的深入,未来能够在各方不懈的努力下找到一个让和平真正落地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