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密谋4小时定乌克兰命运,中国智慧表态,让世界明白俄乌问题属于世界。
2025年2月18日,美俄在沙特展开了一场秘密会谈,试图就乌克兰问题进行所谓“快速解决”。这种没有任何乌克兰、欧洲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谈判方式,在国际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相比美俄主导的单边谈判,中国当天的表态却为这个充满冲突的局面带来一丝理性与公正,明确支持多边对话,强调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这一表态在乌克兰以及全球范围内迅速获得关注。
在争议与复杂局势中,乌克兰的命运究竟该由谁决定?中国的多边机制主张是否能够为当前国际秩序的公正性带来积极变化?种种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美俄沙特会谈背后的博弈与争议
近日,美俄高级代表在沙特吉达就乌克兰问题进行了长达四个半小时的闭门谈判,以寻求一种尽快实现局势缓和的“和平方案”。然而,这样的谈判形式却不免令人质疑。
首先,乌克兰作为冲突的直接当事方,完全被排除在谈判之外。泽连斯基政府已经多次明确表态,绝不会接受任何未经其参与的协议。乌克兰外交官员更将美俄的双边会谈比作“在乌克兰土地上做无主人的交易”。这种形式不仅忽视了乌克兰的地位,也进一步弱化了区域中其他“利益攸关方”的参与权,尤其是受到战事直接威胁的欧洲国家。
其次,欧洲在这场谈判中的角色被严重边缘化。尽管乌克兰的战火燃烧在欧洲大地,但欧盟国家并未被邀请参与讨论。这不仅削弱了欧洲在乌克兰局势中的实际发言权,也引发了欧洲内部的不满。尤其是法国、德国等主要国家,一方面需要应对因乌克兰冲突而加剧的能源和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在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推动和平进程时,却难以获得足够的国际支持。
美俄谈判之所以如此排他,更多反映出各自的战略意图:
美国的政治目标:特朗普政府更关注短期内“快速解决”俄乌问题,以丰富其外交成绩单,满足国内选民对和平的期待。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和平方案的可行性和持续性。
俄罗斯的地缘诉求:俄罗斯的重点在于守住当前的既得利益。通过谈判降低北约及欧盟对乌克兰主权支持的力度,是其核心目的。这种不顾及其他方利益的谈判框架,很难对实现长久和平发挥实质性作用。
中国多边主张凸显公正与全面
与美俄单边站队的做法不同,中国在当天的表态凸显了鲜明的多边主义立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谈及美俄沙特谈判时强调:“中方希望所有当事方和利益攸关方都能适时参与到和谈进程中”,并强调乌克兰、欧洲及全球南方国家的重要性。中国多次表明,只有在多边对话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持久和平方案。
中国这一立场不仅在表达责任,而且是在推动可能性:
1. 强调当事方的重要性:乌克兰作为冲突“主角”,应在所有和平谈判中拥有应有话语权。事实上,中国在与乌方代表的接触中也始终保持对话的开放性,为乌克兰创造更多机会发声。
2. 超越区域利益的立场:中国的和平表态特别提到“全球南方国家”的参与。中国的提议不仅面向欧美俄三方,更呼吁全球更多发展中成员支持和平进程,这种视角进一步拓宽了解决问题的维度。
3. 批判单边模式:中国的多边主张对比美俄双边交易模式,更加关注冲突的长期解决与公正性,减少轻率协议对乌克兰及“局外方”国家利益的不良影响。
乌克兰的命运该由谁决定?
无论是美俄沙特会谈的排他性,还是中国的多边立场,其背后的关键问题始终是:乌克兰的命运究竟由谁来决定?
从局势现状看,美俄的双边对话由于缺乏其它利益方的参与,其成果注定有限。乌克兰政府的公开反对,加上欧洲的态度强硬,使得这场谈判更像是一场两国间描绘“大框架”的尝试,而非真正让局势平息的多方努力。
在国际社会的呼声中,多数国家呼吁多边进程,真正听取包括乌克兰、欧洲、全球南方国家在内的广泛意见。正如中国所主张的那样,和平方案的关键不在于效率,而在于其公正性和可执行性。
全面解决方案还需要全球努力
俄乌冲突已经深深影响了全球地缘政治、经济稳定和社会秩序。在未来,任何单边或排他性的谈判模式都注定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美俄的短期合作虽然可能带来一定降温效果,但远不足以应对当前局势的复杂性。
以中国为代表的多边主义倡导者,展现了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冲突的另一种可能性。而对于乌克兰、欧洲乃至全球的利益相关方而言,参与和推进这种多边进程,或许才是长久和平的唯一出路。
推动全面解决方案,需要真正平衡各方利益,而非牺牲某一方的核心诉求。乌克兰问题的答案,不只属于美俄,更应该属于全世界。